教友傳信會二十五周年
(本報訊)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踏入二十五周年之際,派遣第十三名教友傳教士往海外服務;該會會長盧婉婷表示,未來要加強培育,讓更多教友認識信徒傳教士的召叫。
傳信會於十一月三日舉行第二十五屆周年大會;最新加入成為教友傳教士的彭家怡,亦已於十一月十日接受主教派遣往柬埔寨傳教。
盧婉婷十一月四日對本報表示,「願意放下」是信徒傳教士的特質,「傳教士願意放下工作、前途發展、穩定生活,甚至家人等,回應召叫到海外傳教。」
最近十年,該會平均每年舉辦一次信仰生活體驗團,探訪港人信徒傳教士的傳教地,作短暫的信仰生活體驗,以加深信徒對傳教士的認識。另外,於二〇一一年從柬埔寨回港的信徒傳教士雷韻詩,有兩年時間擔任傳信會的牧民工作者,期間到訪三十個堂區、教會團體、學校等,分享海外傳教經驗。
盧婉婷指全職牧民工作者有助推動海外福傳,惟自雷韻詩完成任期後,有關崗位仍然懸空;她說,籌集經費以外,擔任這崗位的人須認同及明白海外福傳的使命,更要有海外福傳的經驗,要尋找合適人選並不容易,她期望未來能有全職職員負責宣傳、推廣及培育等工作。
她續稱,目前傳信會的海外信徒傳教士全都是女性,這或與傳統社會對男女的期望有關。她承認教徒傳教士在港仍未普及,過去來港傳教的傳教士絕大部份是神父或修女,對香港教友而言,教友傳教士的概念有點陌生。
傳信會曾為教徒舉辦為期半年的「傳信者靈修之旅」靈修培育,盧認為持續及深化培育,有助教友辨別成為傳教士的召叫。現時亞洲區如香港、日本、南韓、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已有教友傳教士派往海外服務,盧婉婷期望未來可舉行亞洲區教友傳教士交流會,讓亞洲區的教徒傳教士互相交流及學習。
信徒關詠詩七年前開始參與傳信會的信仰生活體驗,先後十多次到柬埔寨、印度、非洲等地作短期的傳教生活體驗。
關詠詩坦言,起初見到港人傳教士感到好奇,「為何他們甘願放下工作及一切成為傳教士?服務時能否與當地人談聖經?這一切我都想知道更多。」本身是小學教師的她,每逢長假期便到不同的港人傳教地探訪,「我漸漸明白,教友傳教士與當地人一起生活,擔當同行及陪伴的角色,但礙於當地各有所奉的宗教,實情是難以向他們宣講信仰。」
她也想過成為信徒傳教士,惟始終未能放下工作,加上要照顧雙親,故暫時未能回應召叫。為繼續保持這份心火,她開始帶領中學生、堂區教友參加海外信仰生活體驗,本年更成為傳信會幹事,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信徒傳教士的使命。
教區神父盧伯榮仍在接受司鐸培育時,於二〇〇三至〇四年到柬埔寨作一年的生活體驗,期間認識了香港信徒傳教士,他說:「那時我仍是修生,看到他們為信仰放下所有,與柬埔寨人一起生活,我覺得她們並不是以口去傳教,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信仰見證。」
盧神父眼中,這些信徒傳教士表現出堅持和毅力,最難得是對服務地方真心喜愛,提醒他作為修道人也應具備這些元素。
此外,盧神父亦曾見過其他國籍的傳教士,他們甚至整個家庭一起接受召叫往海外傳教。他說,信徒傳教士的精神鞏固了他的司鐸聖召。
傳信會成立前,已有兩位港人信徒於一九八三年前往非洲服務,成為信徒傳教士,兩年半後返港,開始積極分享傳教經驗,後來與志同道合的年輕信徒,一起成立教友傳教士的本地組織,於一九八八年正式成立「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