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公民抗命 實踐公義
教區副主教楊鳴章神父就著教區所發出的《緊急呼籲》於七月時會晤傳媒時指出,「公民抗命」是犯法卻不是犯罪,基督所關注的是超越法律、更多的是人的尊嚴和福祉。《緊急呼籲》明確地表達教區追求真普選的理想和教會訓導對「公民抗命」的看法,令教友在社會芸芸討論之中得到信仰和教區的引導,重新去認識和思考「公民抗命」這課題。重要的是,教友在認識和思考過後,如何在歷史的關鍵中去回應教區的呼籲,參與建設有福音精神的社會制度。
理念和歷史
「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是挑戰不公義法律的行動,公民以和平非暴力的不合作、不服從運動突顯社會不公義和喚起大眾對該法律和政權的關注和反思,其正當性在於發起者和參與者爭取、捍衛公共福祉(Common good)的追求和實踐,而絕非追求個人私利,並會承擔一切法律刑責,彰顯公義和突出惡法的醜惡,用行動、精神、身體,甚至生命為正義吶喊。「公民抗命」不同於示威,前者是直接挑戰法律的非法行動,後者則是合法的公民行動,受法律容許及保障;「公民抗命」也不同於「革命」,因為它仍然是忠於法律的框架,願意承擔,以非暴力運動感召他人改變政治制度。「公民抗命」也不是一時三刻、突如其來的行動,相反是對當權者多次無視、打壓人民以示威、遊行、集會等合法方式而升級的手段,它本身已包含著人民急需社會公義的渴望。
「不公義的法律就是暴力」
印度「聖雄」甘地說過:「不公義的法律就是暴力」(an unjust law is itself a species of violence),他所說的就是當權者利用法律和制度維持不公義的社會面貌,如政治、經濟權利的不平等,可見法律本身並不一定代表正義,更可成為不公義的象徵和工具。在甘地的時代,英國殖民政府剝削印度人民政治及經濟權利,更向生活必須品——鹽,苛徵重稅,故此甘地及一眾獨立運動分子發起著名的「食鹽長征」,領導印度人民不向殖民政府交稅,公然抗命違法,更帶動數千群眾到海邊自行採鹽,奪回尊嚴和勞動成果,同時不抵抗員警的棒打,堅持非暴力的「公民抗命」。事件最終不但引起國際關注,「食鹽長征」更喚起印度人民對生活壓迫的醒覺,明白惡法的醜惡。
近年的例子,包括韓國教會因反對於濟州興建新海軍基地的抗爭運動。天亞社早年的報導指出,於二OO七年六月,海軍及濟州道政府以江汀村作為新海軍基地選址。反對者認為基地不但損害環境,更令地區緊張氣氛升級。濟州教區已退休的文神父及多位同道,被控在工地附近阻礙警察執行職務,緩刑兩年。文神父對法庭的判決感到失望。他說:「當我收到判決書時已立刻上訴。我希望法庭送我入監獄,最好超過八個月。」他解釋,他一旦入獄,將有助於反對海軍基地的行動。今年十月十日,韓國十五個教區的神父及修會會士,便加入反對陣營,並表示若建築工程不停止,他們可能採取公民抗命行動。
按良心拒受兵役
韓國目前實行強制兵役制。根據《兵役法》,所有二十歲至三十歲健康男性必須在軍中服役至少二十一個月,拒服兵役的人會面臨一年至三年的監禁。二OO五年,一名南韓天主教學生公開表示要跟隨耶穌,拒絕服兵役。學生高東柱在聲明中指出:「假如我接受這可怖的訓練,便不得不背棄耶穌的福音。我的生命再沒有意義。」他指出,入伍後便要接受刺殺、射擊、投擲手榴彈,以及其他形式的戰鬥訓練。耶穌的福音要求愛人如己,而非懼怕或憎恨他人,否則,最嚴重的後果是戰爭,軍隊不能制止反而引發戰爭。由天主教全國正義聯會等卅五個民間及宗教團體合組的「促進和平及人權團結組織」於二OO五年的統計指出,當時全國已經有一千一百八十六名按良心拒服役者被囚禁。
公民抗命的道德感召
天主教教理2242條清晰地指明:「執政當局發出的指令違反道德秩序的要求、人的基本權利或福音的教導,公民依照良心有責任不予順從。」教區於七月二十四日發表的「緊急呼籲」指出:「天主教香港教區認為,令香港市民不合理地喪失機會,不能實質地參與選舉政府首長及市民的參政代表,肯定地造成對基本公民權利嚴重而持續的不公義和侵犯,而矯正這種情況,是刻不容緩的。」
「公民抗命」強調的不是一次性的勝利,但期望每一次的「抗命」就是讓更多人醒覺、充權,透過道德的力量感染被壓迫者,不只是對抗強權,更是對理想社會的建構和想像。爭取公義從來都是一個歷史的進程,推動的誘因是權力的壓迫,但動力卻是源於我們每一顆的公義心。
回歸香港,港人自一九八O年來開始高喊民主訴求,今日已經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來的遊行、集會、「五區公投」、本土運動至今日的「和平佔中」,可是我城的政治制度依然傾向權貴,但市民的社會意識日漸提升,最近的免費電視發牌事件更激起普羅大眾對政治制度的關注,不公義的制度影響每個小市民的生活,甚至是選擇看電視的權利。
不論是八十年代的香港前途問題期間公布的《邁向光輝十年》;「八九民運」期間胡振中樞機「促請中國政府,停止一切政治迫害」;O三年陳日君樞機「呼籲人們不要甘心做強權的奴隸」;到今日教區發出《具誠意的交談,有承擔的行動》肯定「公民抗命」的正當性和二O一七年普選的要求,天主教會不曾在社會大是大非中缺席,只會不斷發出公義的呼聲。
作為教友,作為公民
教宗方濟各在今年九月十六日於聖瑪爾大之家的講道中提醒教友,應關心政治,並向當局應該提出建議,為執政者祈禱,祈求他們以愛和謙遜為公益服務。梵蒂岡電台的報導引述教宗的說話:「好天主教徒應該參與政治,提供自己最好的東西,好使執政者能夠善於管理。」
作為教友,我們會否回應信仰的呼籲,把理念和教義實踐,改變社會?作為一個香港人,我們想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公民?現時生活中的香港社會,我們希望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這是安身立命的問題,最後,每一個人都要回答自己,以及作出決定如何去行動。如何參與、實踐是一個問題,會否實踐是另一個問題。前者需要教友作討論,十二月一日的「天主教普選商討日」是一個開始,從商討中獲得方向;後者就如上述所言,不論是基督徒、教宗還是我們的教區,他們的呼籲是明確而正義的。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