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青會亞太區凝聚工人
(本報特稿)國際公教職工青年會(工青會)亞太區成員指出,工青會成為亞洲在職青年的「生命的學校」,支援他們面對工作困難和成長挑戰。該會計劃重組香港的工青會,並從堂區開始發展小團體。
工青會成員遍布世界多個地方,其中兩位協調員駐港服務亞太區。協調員文斯(R. Vins. Chellappan)十月對本報說,亞太好些地區正在發展工業,例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工青會在當地設立工人小組,以工廠為發展起點,成員彼此分享生活,參與並支持工會去爭取權益。
談到這些青年工人所面對的挑戰,文斯稱長工時和不合理待遇最為普遍,其中工時長有礙工人在公餘參與團體。他強調團體對青年的重要,工青會充當起青年工人的「生命的學校」,幫助他們發掘領導材能,以及透過該會的國際網絡擴闊其視野。工青會將於二O一六年在非洲加納舉行總會會議,讓不同地區的成員彼此交流。
來自印度的文斯原是一名貨車工人,英文程度初時只夠寫自己的名字,他一九九九年加入工青會小組,二O一O年擔任協調員,到今天已能以英語協助組織不同地方的工青會。他說:「我的生活因工青會而改變,更有機會學習成為領袖。」
這兩位駐港服務亞太區的協調員早前取得工青會授權,重組香港工青會,並成立五人小組,包括兩位亞太區協調員及三位香港工青會前幹事,工作主要是支援各地成員團體,包括培育、組織、海外交流與體驗,以及檢視發展;成員早前中獲湯樞機接見,向他介紹該會動向。
工青會(香港)幹事會懸空多年,近年已沒有舉辦小組活動,位於東頭邨的中心亦已於八月停止服務。
文斯說,五人小組已物色堂區設立小組,期望於未來一年成立三個小組,邀請十五至三十歲青年參與。他對近期常發生青年因工作壓力而輕生感到難過,期望透過團體去支援青年,讓他們「一起分享問題、夢想,以及困難」;青年間也可討論時下問題,關心社會。
另一位亞太區聯絡員、來自菲律賓的安迪(Andy N. Predicala)稱,工青會近年在澳洲和日本等地,均主力在堂區組織青年,而非以往集中在工廠區,加上香港等地區經濟轉型,令該會在發展上備受考驗:「香港青年不承認藍領身份,不認為自己是工廠『工人』。」
此外,五人小組亦擬把關注範圍擴展到本港的外籍傭工,並藉著重新開展堂區小組,關懷那些沒有時間參與教會、缺乏靈性支援的在職青年,鼓勵他們貢獻教會與社會。
至於宗教信仰方面,安迪以印尼為例,工青會的成員不局限於基督徒,也有穆斯林。他說很多地區的青年在工人運動中沒有議價能力,該會成員會透過觀察、判斷和行動這三步去幫助他們。
除此之外,安迪指工青會不乏女青年參與,卻缺乏婦女領袖,他認為需要回應這情況並促進婦女參與。
在香港,黃學明是工青會中國區聯絡人,早年曾擔任香港工青會會長,未來將會協助香港工青會的重組工作。他說,工青會要回應青年生活模式的轉變,例如可透過互聯網組織青年。他說,青年透過彼此分享,有助他們規劃人生,同時亦帶出教會的社會訓導。
公教職工青年會一九五七年由賈迪恩神父(J. Cardijn,後來獲委為樞機)在比利時創立,宗旨是幫助青年工人自我反省及參與社會;同年香港亦成立了工青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