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說不

期數
3641
刊登日期
2013.11.29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2 月 01 日

小時聽老師說,人的腦袋就像個口袋,容量有限,你若想自家耳聰目明,便得嚴格挑選放進去的東西,並且放得有條有理。有些人善於讀書,不一定是記性特好,而是知道,每本書,即使是名著,九成以上寫的是某門學問迄今的知識,作者的灼見只有小許。你若對那門學問瞭如指掌,讀來只挑這最了不起的精采之見細讀,其他的一目十行,讀罷過目不忘便自然而然。其實世上值得這樣讀的書也不多,大多不過人云亦云,翻一翻甚至不用翻,一拿上手便知不讀也罷。不讀不是驕傲,而是人生苦短,別浪費了你寶貴的腦細胞活力,也別虐待自己。

我感激這位老師,一早就給我上了受用終身的一課。後來我才知道,他說的「條理」其實就是思想框架。十九世紀的理性主義者相信自家腦袋裡的便是客觀真理,可惜世界在每個人的認知裡都不一定客觀,進入每個人腦袋的世事和人生的點滴都給箝鑲在某種框架裡。而這框架通常都約定俗成,大多不過爾爾。每個家庭、課室及無孔不入的傳媒都可以是一個個洗腦染缸,人人津津樂道的那個「我」當然自有內在嚮往為動力,但這原始的衝動要在現實中化為個人的生趣和欲求,都受流行觀念塑造。我們活在這世上,誰都不可能離開許多好壞參半的泡浸和燻染。智慧就是隨著認知加深,不斷把自家腦裡本來就未必高明的框架修正,把對這世界和人生的認知材料擴闊和深化。而進入我們腦袋的記憶會淡化卻永不磨滅,忘記常不過是把它們打進意識的閥門之下,許多心理毛病都來自這些似是而非心緒的層累,除非你的框架有能力消化和超越它⋯⋯而我們的心神就是最好的盾牌,有嚮往必有抗拒,有喜歡必有厭惡。人既然都會揀飲擇食,為甚麼就不該把進入自家眼簾和耳膜的東西過濾,對污泥濁水說不?

多年前有人訪問一著名發燒友:若有朝一日,你不再擁有高質素重播機器,還會聽音樂嗎?答曰,那我就只能盼望有好的現場音樂會可聽了,音樂是不該給劣質機器弄成那樣不堪的。近日網上有人發起罷看免費電視一晚,朋友問我可會響應?我笑了:我家的電視機,近三十年幾乎從沒播過這些玩意。朋友說我是怪物,我無言,只想起小時老師說的那番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