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教區推動終身執事廿載
主題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的華人終身執事交流大會,已於十一月十七日至廿一日假上水聖保祿樂靜院舉行,二十多位來自澳洲、北美洲及本地等的華人執事與會。本版文章透過多位終執及培育者的分享,探討這項聖職在各地教會的發展,以及他們的牧民工作經驗。
(綜合天亞社訊)教區成立終身執事二十周年之際,舉辦會議與各地華人執事一起交流。教區終身執事委員會主席陳志明副主教會前對天亞社說,香港的終身執事在職務上日漸清晰,他亦對大中華區發展這職務表示樂觀。
陳神父表示,經過多年的推行和反思,他們非常清楚執事的召叫是為了服務,「他們的平台在社會當中,以謙卑的態度服務社會上的弱勢社群,跟神父在堂區培育教友、主持聖事的祭司身份互相補足」。
陳志明神父除了負責執事培育,更努力向大中華地區推動這職務。他表示,在台灣,台北總教區有意推行,但無奈其他教區還未準備好,「所以洪山川總主教這次派了一位神父和好些教友參與活動,藉此取經」。
陳神父又說,在中國大陸也有些神父希望參與,「但他們把這職務僅看成是副本堂,還未了解到梵二的概念,執事應在社會當中,我希望他們能先認識」。
華人終身執事交流大會設有六個主題,包括梵二至今全球終身執事職務的整體發展,終身執事太太與家庭參與職務及共同成長,以及終身執事如何回應時代的需要等。
論者談終身執事要務
須加強交流 回應時代
終身執事交流大會上,與會終執及神父鼓勵其他終執加強彼此之間及與社會的交流,在職務上回應時代需要。
美國終身執事協會主席杜邦(Gerald DuPont)執事指出,「人不能只低著頭,看自己目前的事」,也要回應當下時勢展望未來,這就是執事的職務。
杜邦強調:「執事不僅有靈性的能力,我們比神父有彈性,應去尋找問題的源頭,我們還要看報紙、電視,知道社會、世界發生甚麼事,之後不是停下來,而是把問題告訴神父,並帶領教友去上游找出和解決問題,這就是執事回應時代需要的職務。」
杜邦在全球華人終身執事交流大會十一月二十一日閉幕當天說,全美有逾一萬八千名終身執事,他們能有系統地聯繫教徒,所以每兩個月會舉辦一次「信息之夜」,邀請有興趣認識此職務的教徒或夫婦參加,讓他們了解並與之分享這聖召。
有海外執事感到本港執事很幸福,因教區非常重視,並設有專責委員會協助推動,而執事在堂區的認受性也很強。
談到香港情況,宋雲龍執事認為,由於培育主任陳志明神父認識每個堂區的本堂或副本堂,「當我們成為候選人需要實習,他會細心地為我們安排合適堂區,而到我們祝聖為執事,由主教正式委派服務時,其實他已預先了解哪個堂區的神父很想有執事,所以我們能開心地服務,這就是我們的福氣」。
伍永鴻執事於二OO六年獲祝聖,他憶述,當時自己想以服務教會去報答天主的恩寵,「剛巧參加了一個千禧年朝聖團,聽團友談論到終身執事職,回港後又看到一篇介紹文章,覺得這可能適合自己,就這樣參加了」。
這位懲教署專職教士不諱言,當時仍未完全明白職務本質,但在這十年間,為他有很大轉變。他說,以前只有家庭生活和工作,「但現在我會把這職務帶到家中和社會中,這讓我更加接近天主,看到祂的大愛」。
教區一九九七年祝聖首兩位終身執事,至今已有十三位在職和四位退休的執事、一位加入了美國德州教區、一位已故,並另有十三位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