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勇者無懼
我曾看了一套有關李氏朝鮮的韓劇,它描述了一位君王如何克服封建社會的枷鎖,為人民建立天文、曆法、文字等,使人民生活更為平等,他奉獻了整個生命與朝臣爭鬥,他用的不是君王的無上權威,而是一份體恤黎民百姓的慈心。最後,他為創造文字而至雙目失明也不言退!他的勇氣正如今日福音中的洗者若翰和主耶穌基督。
若翰在獄中派遣門徒詢問耶穌:「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瑪十一3)若翰有如此的疑惑,是否他心中所期望的默西亞是一位武裝、政治性的默西亞,與主耶穌所言所行有所不同!真福若望保祿二世對若翰的疑惑,指出了主耶穌答覆的意義:「你們去,把你們所見所聞的報告給若翰⋯⋯」(瑪十一4),主耶穌透過依撒意亞先知的話,向若翰確定祂的默西亞使命。但由於當時人民一般對默西亞觀念較政治性的理解,因此主耶穌不想太公開地承認祂的身份,而是透過祂的行為,見證祂的使命而使人的生活得到改變,從而渴望並增強信德。
耶穌所言所行的是甚麼?「瞎子看見,跛子行走,痲瘋病人得了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人得了喜訊」(瑪十一5),為窮苦人帶來喜訊可算是前述五項的終極意義。主耶穌以這六項奇跡總括了祂的使命,並強化了若翰動搖的信德。試問誰不渴望在自身的缺陷中得到填補,主耶穌以慈愛補充了這些不足,使領受者恩寵滿盈:「上主所解救的人將盡享快樂和歡喜,再沒有憂愁和悲哀」(參依卅五10)!
但是,我們是否有能力真心接受自身的缺陷?我們多少次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面對社會上的需要時,會否像一位跛子一樣走不動!我們的內心又會否如同痲瘋病人一樣的殘缺?我們的「真實自我」是怎樣的?我們為甚麼不能接納自己!時下很多隱蔽青年,他們大多是對社會不滿,亦對自我不滿,他們總覺得為何別人得到的比自己的多,他們不願意妥協!但他們選擇了負面及消極的方法!
若翰也不願意與當時的社會當權者妥協,但他選用的是正面而積極的方法。主耶穌如此形容:「隨風搖曳的蘆葦」(瑪十一7),可知若翰並不是一位向權貴討好的人,為講好說話而搖擺不定!他是那些穿駱駝毛、吃野蜜的人,因此不會在王宮裡找到他(參閱瑪十一8),他像厄里亞先知般為上主預備道路,帶領以色列民進入預許的天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在你前預備你的道路。」(瑪十一10)
因此,面對環境的挑戰,我們應有若翰的精神:不妥協、忠信於上主的許諾。同時,我們亦應懷有若翰的態度:「祂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若三30)。當今社會有很多人參與了社會運動,他們都希望改變社會,但很多時候經過時間洗禮之後,心態上會傾向著重個人的得失,而團體的利益便會變得不太重要。
很多時候政策只惠及既有利益者,反而一般受眾卻得不到應有的福利,形成社會上貧富的差距很大。若各政黨能以市民的福祉為前題,以解決民困為首要目標,相信社會的困難及矛盾便不會如此嚴峻。當教育、醫療、房屋、運輸等民生需要再不是政策,而真正地為市民服務時,市民能從中得到生命的滋養而成長時,我們便真正活出了主耶穌所做的:「窮苦人得到了喜訊」!
我們應該勇敢地站起來,面對生活的挑戰。雖然,我們知道以福音精神生活並不容易,但總比屈縮於空虛的世俗追逐中有意義。這正是主耶穌提醒門徒因福音的原故而要背起十字架跟隨祂,但卻能得到永恆的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