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研究中心舉辦活動

期數
3643
刊登日期
2013.12.13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2 月 15 日

(本報特稿)位於西營盤第三街的聖類斯中學今年慶祝創校一百五十周年,四個修會的代表十一月十六日在該校參與研討會,分享它從感化院演變為學校的歷史。

這所天主教英文學校的前身是香港開埠初期唯一的男童感化院,由港督羅便臣(H. Robinson)撥地予天主教會,在社會人士的捐助下,「養正院」於一八六三年啟用,除了收容出獄的少年犯,還照料露宿街頭的孤兒,成為教會在西區第一個傳教點。

由於有關養正院的歷史檔案相當少,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舉辦「由西環養正院到聖類斯中學──一百五十年的蛻變」研討會,由香港慈幼會協辦,邀請宗座外方傳教會田英傑神父(S. Ticozzi)、香港喇沙會代表譚健國、瑪利諾會嘉雲神父(W. Galvin)及慈幼會蘇國怡神父(C. Socol)發表研究報告,闡述這四個修會的傳教士如何在物資匱乏的艱難情況下,向貧苦的邊緣青少年傳授謀生技能及文化素養,培育他們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田神父告訴約五十名參加者,院長高神父(T. Raimondi,即後來的高主教)關注當時香港大量的華籍街童和孤兒,如果他們無人管教就可能淪為小偷,後來他接納由警察轉介的青少年,培訓他們成為鞋匠、裁縫、木匠、園丁和印刷學徒。高神父在一八七二年的報告中寫道,從沒有一位離開養正院的孩子被帶上法庭。

養正院後來輾轉由喇沙修士會(一八七五至九三)和瑪利諾會(一九二二至二六)接辦,在人力財力十分有限的條件下逐步擴展,並改名為聖類斯工藝學校。

蘇神父說,慈幼會一九二七年接管學校時,不僅四周環境嘈雜,而且在「塘西風月」年代附近一帶是充斥著黃賭毒的紅燈區,直至港府三五年禁娼,但到日治時期再度復業。終日在街上閒蕩、沒機會讀書的貧童對傳教士不友善,叫他們做「耶穌鬼」,害怕被迫入教。雖然如此,會士們每天下午開放校舍,讓街童進去玩耍。

聖類斯學校一九三五年將印刷以外的所有工藝科目轉移至新成立的香港仔兒童工藝院(香港仔工業學校的前身)而成為文法學校。戰後學校擴大收生,以應對難民潮的教育需求,高峰期約有三千名學生,同時為學校帶來經濟壓力,終於到了七五年成為津貼學校,獲得穩定的財政來源並與社會融合。

慈幼會中華省會長斐林豐神父(L. Fedrigotti)總結時說:「這所學校不論由哪個修會管理,都一定有神父和終身修士。」他表示,從整天研討會裡,一共聽到至少五十個神父修士的名字,「我們記得他們,沒有忘記他們」。斐神父又形容學校發展到今天,是不同修會的會士、平信徒、非教友、無數的老師和職員「共融奇妙的合作」成果。

在聖類斯中學服務了二十九年的校監林仲偉神父是校友。他分享說這所學校是其聖召的搖籃,在神長的鼓勵下他十一歲進入修院。他指出,現在教育青年比以前挑戰更大,因此他給予所有與會者天主的降福,好能肩負起這項使命。(比)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