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 忽悠
莊子的「儵忽報渾沌」寓言,在後世也派生了「穿鑿」一詞,且常和「附會」聯在一起使用。人要是認知還一片渾沌,若能從中生出較明晰的思索和判斷,當然算是「開」了「竅」。可惜認知使用的概念天生就常以偏蓋全,人也很難避免臆測及因利害和心術未必健康而生偏頗,指鹿為馬便經常發生。真相一旦給扭曲,人的腦袋裡的理念便只是假象,所有人在箇中的定位便極易被騎劫到言說者的烏有之鄉⋯⋯這些故事,在文明史中司空見慣。《莊子》一書劈頭就說「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按好些書考證,莊子謳歌的「鯤」,就是「渾沌」神話的那個「混然」狀態的形象化。莊子為何把渾沌提到這樣高的層次?是勸世人超越世俗觀念的虛偽,回到原初的無意識狀態?我猜,他其實想說的是道可道,非常道,真理和言詞有別,若想耳聰目明就得不被流行話語裹劫,撥開被人說得天花亂墜的語言煙幕,回到世事的本來面目,用心神去感應和理解最真確的宇宙奧秘。這玄嗎?若你有信仰,相信你所信的包含了有文明以來幾乎大多數智性人物的心靈經驗,並且真的理解你信仰的內核。玄乎哉?不玄也。
「儵」常寫作「倏」,《說文》說這是形聲字,从犬攸聲。但無論是國語或粵音,都讀如「叔」。我對訓詁很外行,不敢瞎猜箇中的流變,但有時看到古書上因著莊子說的這故事,常有「倏忽」的說法,便常不由自主地想到近年在大陸流行的「忽悠」一詞。我不知這兩個詞在演化上是否有關聯。古人說「倏忽」,常指時間匆匆而過。「倏」字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一些近乎東北方言的白話文裡,「悠」與「忽」常並用,「忽」原指急速,也有渺茫,恍忽之意;「悠」指時間久遠,還有擺動的意思,引伸即閒適、舒散。「忽悠」指的是不穩定的晃動貌,說人「忽忽悠悠」即神志恍惚。近年因某相聲名家拿這詞語來嘲諷時弊,這字眼便在神州大地幾乎成了人人樂用的潮語,用來調侃林林總總的言詞詐術,給坑蒙拐騙之餘卻又無可奈何,莞爾一笑的背後,有多少悲哀與不平?
人想事,由渾沌到開竅,不免穿鑿,還可忽悠別人⋯⋯概念的發明和推演行進其實常就是那麼一回事:誰要思考和表述都離不開概念,但打從它出現的那一刻開始,就充滿陷阱。你會學得聰明點嗎?(渾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