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體聖事:隱秘的偉大聖愛

期數
3645
刊登日期
2013.12.27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2 月 29 日

中亞哈薩克斯教會阿斯塔納總教區的施納德輔理主教(A. Schneider)十二月中應邀來港主持連串活動,以下是十二月十五日他在進教之佑堂有關跪下口領聖體的分享,由合辦者特倫多禮儀團體供稿––編按

真正更新和改革教會生活需從更新禮儀開始,意思就是要在禮儀的禮式和禮節中加深對天主的敬禮和敬畏。更新神聖禮儀,就是教宗真福若望廿三世所謂「適應時代或更新」最主要的思想,也是他最希望達成的事。聖施禮華準確地解釋了這個字:「適應時代或更新首先是指忠誠。最精密、實在和恒常的忠誠就是防止精神上老化,心靈乾枯和思想欠靈活性最好的防衛。認為適應時代基本上在於改變,這想法未免流於表面」(Conversiones con Mons. Escrivá de Balaguer, ed. José Luis Illanes, Madrid 2012, pp.152-153)。因此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第一份文件集中在神聖禮儀上。在主要的改革原則當中我們可以指出以下三項:

(1)禮節更能清晰表達出對天主、天堂和默觀的方向(禮儀憲章2,8)。

(2)更清晰表達經文和禮節的神聖本質(禮儀憲章21)。

(3)除非新的形式與現存的形式有系統地相連,並能真正帶來靈性方面的利益,否則不應有任何新奇的創作(禮儀憲章23)。

從信徒如何領受聖體,可表現出他們是否僅視聖體為一個神聖的事實,更是否當它是自己最鍾愛和最神聖的人(基督)。因此,在這塊細小麵餅中領受基督的身體,需要有深厚的信德和潔淨的心靈,同時配合毫不含糊的朝拜動作。從早期基督徒開始,以至教父時代的基督徒,直至我們祖父母和父母,這是天主教信徒世紀以來恆常的特徵。就算在第一世紀,神父將聖體放在右手或在女信徒蓋着右手的白布上,信徒在彌撒聖祭中不會用手指觸摸已被祝聖的麵餅。天主聖神引導教會,逐漸深入地教導它在領聖體時如何處理基督的聖身。

羅馬教會於第六世紀時直接將聖體送到口裡,正如教宗大額我略在一篇著作中所見證的(參見Dial.,3)。在中世紀信徒開始跪下領受基督聖體,作為一個外表上更清楚表達崇敬態度的行動(參見St. Columba, Regula coenobialis, 9)。

在我們的時代,已經歷了四十年之久,在基督奧體中有一個傷口。這深處的傷口就是現今手中領受聖體的做法,一個在基本上有別於前述第一世紀同樣禮節中的做法。從以下四個令人震驚的表現可見這現今的做法是在基督奧體內最深的傷口:

(1)在動作上表現出極少的朝拜和尊重。在現今一般用手領聖體的做法幾乎欠缺任何崇拜的標記。

(2)動作就像拿取一般的食物一樣,即用手指從左手掌上取了聖體,然後放入口裡。這種慣常的做法致使不少的信徒,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形成一種見解,以為在那神聖的麵餅中,並沒有基督神聖位格的臨在,而只不過是一個宗教標記,因此他們對待聖體外表的方式就如處理一般的食物一樣,用自己的手指拿着食物,用手指把食物放入口裡。

(3)聖體許多的碎屑都失掉:由於沒有使用聖體碟,碎屑經常從送聖體人員與領聖體者之間的空間掉下。經常聖體碎屑黏在手掌和領聖體者的手指上,然後掉在地上,被人踐踏也不以為意。

(4)聖體被人偷去的個案不斷增加,因為直接用手領聖體導致更容易被人偷去。

在教會內並在這世上,再沒有任何東西比得起聖體如此超凡,如此神聖、有生命力、親切,因為聖體就是上主本人。但以上四種令人髮指的事實的確發生在祂身上。現今用手領聖體的做法,以前從來未以這外在的形式發生過。令人費解的是在教會內,許多人沒有明認這傷口,認為這是次要的,更不明白為甚麼要談論這個話題。更令人費解的是,在教會內還有許多人維護和發揚這領聖體的做法。(待續)


• 系列之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