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宗教飲食習慣

期數
3645
刊登日期
2013.12.27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2 月 29 日

(本報特稿)香港是個多宗教的城市,各宗教因應自身的信仰及戒律,各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從中帶出不同的宗教信仰觀,亦反映他們對保護環境的意識。

以天主教為例,教會法規定教徒在領聖體前一小時守聖體齋,不吃固體或流質食物;在悔罪期守齋,限制進食作為悔罪和克己實踐皈依。普世教會的悔罪期是逢星期五及整個四旬期,期間守小齋,而聖灰瞻禮日及耶穌受難日則守大小齋。

提倡素食的天主教徒孔慶玲早前表示,教會守齋的特色,並非全素食,可吃魚,不可吃肉,「守齋是我兒時信仰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經歷」。她說,中學時於每週五守齋,由於吃得簡單,身心也感覺輕鬆,使人容易集中工作,同時有助她專心默想與天主的關係。

近年成立的天主教素食會鼓勵信徒茹素,除提倡繼續週五守齋外,更推廣星期一素食,孔說:「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資料,一週一素有助抑制碳排放,現時全球面對氣候問題,作為信徒有保護環境的責任。」

孔慶玲指出,素食除健康外,更有助環境,儘管教會在這方面沒有規定,但從愛主、愛人、愛大地的角度,信徒應珍惜天主賜予的身體,並視之為「家」般守護,「實踐信仰並不只靠每天祈禱,參與感恩祭等,也有責任留意宇宙大地,珍惜天主賜給我們的地球。」

飲食與宗教的關係

有佛教及伊斯蘭教徒表示,在港履行宗教飲食規定並不容易,惟情況對比十年前已有明顯改善。

香港佛教聯合會行政主任張毅平指出,香港佛教徒普遍屬「大乘佛教」,他們所奉行的慈悲並不限於人類,而是所有有生命的物種,故此,除了出家人定必茹素外,好些信眾亦遵守「菩薩戒」,或是在參加皈依(皈依)時持守五戒而素食。

不過,張毅平指出,坊間的素食館數量雖然不少,但少有清淡的食品,為吸引顧客,以多油、多糖、煎炸等方式處理食物,「佛教徒只須吃簡單烹調的蔬菜、瓜果、五穀等已足夠,但這對素食館而言並不能賺錢。」

他說,不少佛教徒自備飯盒,外出用膳也多只吃菜和飯,以遵守佛陀在世時要求信眾遵守飲食(不殺生)的規條。

他指好些地方如台灣隨處都有素食館,這與當地佛教徒眾多有關。在台灣,不少素食店的侍應會詢問客人是「蛋奶素」還是全素,「當地人有意識去關注佛教徒,或其他守全素的宗教人士的飲食習慣及需要」,反觀香港以商業行先,飲食文化以金錢導向及食品味道出發,少關注宗教角度。

至於伊斯蘭教的飲食戒律相對較其他宗教為多,一般人只知道穆斯林是禁食豬肉,但其實根據《古蘭經》記載,「豬肉、自死物、血液和酒」都在禁食之列。伊斯蘭青年協會的脫建屏指出,以往伊斯蘭教家庭要購買合乎戒律的食物很困難,但近十多年來,清真食品店開始普遍,但價格比一般食材昂貴。

脫建屏解釋,除了魚類,其他肉類須奉主之名才可吃。伊斯蘭教信徒會慈悲善待動物,宰殺前需要誦經,成為「清真食品」後才能吃。目前位於堅尼地城、上水的屠房,會另闢為伊斯蘭教徒屠宰動物的地方,並由專人運送到市場。

脫建屏自幼跟隨家人信奉伊斯蘭教,明白《古蘭經》的教導,「遵守飲食戒律是信徒最基本的條件。」她說,穆斯林可吃指定肉類,但須經過清真儀式處理,煮食油也只可以用植物油,「可是一般食肆難以查找油的種類,在街用膳更不會選擇吃肉。」她說,平日上班會自備午餐,若需光顧食店,就多數只吃白飯和蔬菜。

她認為,由於香港穆斯林人數不多,教徒在飲食上只能盡量配合。她會在團體聚會時與信徒分享飲食心得,亦會瀏覽網絡群組分享購買清真食品的信息,令信徒間的關係更緊密。(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