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事中心韋薇修女

期數
3645
刊登日期
2013.12.27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2 月 29 日

(本報特稿)台灣的天主教「新事服務中心」主任韋薇修女指出,社會訓導中有關百年前工人受剝削的問題,至今仍然持續,基督徒有責任負起關顧勞工的使命。

仁慈聖母傳教會韋薇修女十月來港參與聖言會舉辦的退省活動,並與本地教會團體交流。

她十月對本報說,新事服務中心本著《新事》通諭(又名工作通諭)的精神,服務弱勢勞工及原住民 。韋修女指「宗教是社會的良心」;她亦從工人身上看見基督。

韋修女指出,教宗良十三世一八九一年所頒布的新事通諭,早已提出了很多前進的思想:「距今雖已一百多年,惟社會仍未真正尊重工人。」

她坦言教徒仍需要時間去認識社會訓導,其中神父講道最能鼓勵教徒重視社會訓導中的關社使命。

新事服務中心開設庇護中心,受政府委託提供服務,並協助遭遇不公平對待、脫離人口販賣或受性侵害的勞工;提供電話諮詢服務;中心義工不少是大學教授和教徒;韋修女解釋:「不只服務,也監察政府,推動社會改善制度。坊間很多人不明白中心名稱的意思,我們需要解釋一遍。」

「部份人不太支持我們的工作,認為勞工能夠自立,應先關心傷殘人士。」韋修女說台灣如香港般,不少工作都是「零散工」,工人欠缺保障,加上台灣的社會風氣不太同情勞工,但事實是制度不利勞工,經濟模式亦令不少勞工和原住民受害。

台灣的原住民居於鄉郊和山區,大部份人活在貧窮線以下,貧窮比率高達三分之二,不少人想到城市工作改善生計,卻遭僱主壓低工資,失業率亦高,情況有點像「農民工」。修女說新事服務中心關懷原住民,為他們爭取應得的權益外,亦協助他們尋找工作。

另一方面,中心亦幫助留守老家的原住民農民發展農業,讓村莊可以持續發展,原住民得以保留自己的生活文化。

「發展不等於要離開。」韋修女說,中心為原住民提供專業知識,讓他們種植回報較佳的農產品,同時亦推動有機耕種,支援農民推廣及改善產品。她說教徒十分支持原住民農業,每年夏天,原住民所種的水蜜桃大受歡迎,不少人透過互聯網訂購,無形中支持弱勢工人。

回顧過去扶助勞工的歷程,韋薇修女說,當年的工會領袖大多為男士,自己以婦女身份當上主任,不容易受人認同。「後來我們的工作逐漸為人接受⋯⋯雖有挫折,但亦克服了。」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由西班牙籍的耶穌會古尚潔神父(J. Ellacuria)於一九七一年創立,由早期的二人小組發展至現在有十八位同工,韋薇修女於一九九五年接任中心主任一職。(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