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跨境學童調查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最近公布的研究指出,大部份跨境學童在港就學經驗正面,惟長途跋涉上學影響生活。研究員呼籲教育局應與學校繼續完善制度及服務,讓這批香港的「人口新力軍」提升對香港的歸屬感。
教院社會科學系於二O一二年十至十二月期間以問卷訪問了北區六間小學四百多位學生,並於剛過去的十二月十八日公布結果,發現喜歡在港上學的學童對香港的歸屬感亦較強。
教院新聞稿引述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陳潔華博士指出,社會較著眼於跨境學童對北區小學學額造成的壓力、過關安全和學習困難等方面,較少探討跨境學童的就學經驗,以及他們對香港的歸屬感,然而他們也是香港人口的新力軍。
「調查結果中較令人欣喜的是,大部份被訪的小學生有正面的就學經驗,而喜歡在港上學的學童對香港的歸屬感亦較強。」陳潔華建議教育局應與學校幫助跨境學童。
上述研究亦發現,雖然受訪跨境學童的經驗普遍正面,但他們花在交通的就學時間,卻直接影響他們能否投入學習,甚至他們對香港的歸屬感。
研究指出,喜歡在港上學的學童,對香港的歸屬感為十七點二分(二十分滿分),較不喜歡在港上學的歸屬感十三點八分為高;而喜歡在香港上學的跨境學童相對不喜歡在香港上學的學童,較少會感到被歧視。
研究員稱,近八成的受訪跨境學童均有正面的就學經驗,喜歡在香港上課;近七成半的學童認同與本地學生相處融洽,只有少於一成的學童曾經因為口音、生活習慣和在內地生活而被同學取笑。
不過,跨境學童花在交通上的就學時間直接影響他們對學習的投入,每日花一點五小時以上就學的學童,在港的就學經驗有七點九分(十分滿分),而花少於一小時上學的則有八點六分。
受訪跨境學童表示,跨境上學的壞處依次是令人疲倦、交通費昂貴、浪費時間等;惟可以訓練獨立、自理和時間管理能力。
教院指出,過往大多數跨境學童來自跨境婚姻的家庭,跨境上學只是過渡安排,然而近年跨境學童愈來愈多父母均為內地家庭,或是港人居於內地的港人家庭。跨境學童的數量亦大幅增加,一二至一三年度就有近一萬六千多人,較O八及O九年增加兩點四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