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天主不答應?

期數
3646
刊登日期
2014.01.03
作者
黃錦文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1 月 05 日

二OO五年聖誕節,在台灣新竹天主教香山活動中心作三天的退省。一天午飯前,原意在聖體前作短暫祈禱,然後進午膳,但坐下不久,突然強烈感受到聖體櫃內的主耶穌召喚我朝拜祂!由於信息是如此清晰,絕無使人懷疑的餘地,於是安坐原位,一坐便是半小時。

自此以後,朝拜聖體成為個人終極的祈禱方式。主耶穌的親自召喚,引領我從主動默觀進入被動默觀的境界。

昔日主面對重要的抉擇時,都以祈禱作準備。例如揀選門徒前徹夜祈禱。面對即將來臨的苦難,在山園祈禱,滴汗成淚,與父作極深的交流,祈求聖神的堅固。

先知厄里亞為鞏固以民的信仰,孤單一人,在加爾默耳山挑戰四百五十個巴耳先知,雙方分別作獻祭,得到其神明回應一方,便能證明是真神。巴耳先知從早到晚呼求,直至聲嘶力竭,卻未得任何回應。厄里亞的祈禱卻得蒙垂允,天主大顯神能,以火吞噬祭品,並燒乾圍繞祭檀水溝中的水。先知藉此祈禱堅固了以民的信仰。

聖奧思定的母親莫尼加,為其愛子的歸依不斷流淚祈禱。許多年後,其哀禱終得到天主的回應,奧思定不單徹底回頭,更成為教會的偉大聖師。天主賜予的恩寵,遠超慈母的祈望!

我們常抱怨天主不答應祈禱,那為何主耶穌、先知厄里亞和慈母莫尼加的祈禱獲得垂聽?

要明白其中關鍵,需看兩個基本問題:其一、我們所求,是否自己真正的需要?其二、是否合乎天主的旨意?如果祈求只是為追求個人滿足,並非對自己的生命真正有益,天主不會回應,因為主只願意恩賜我們真正的善,而非表面的善。再者,如果所求並不合乎天主的旨意,不成就祂的計劃,也不會蒙應允。

任何形式的祈禱,都是與主對話,而朝拜聖體,更是與主作深度的靈性交流,超越思想及語言的限度,在默觀中與主密契。

藉著祈禱,我們更深入了解天主的旨意,是以我們的抉擇和行動,更能契合主的聖意,成就祂的計劃。

祈禱,是我們尋求並承行天主的旨意,而不是要求天主承行我們的旨意。

承行主旨,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抉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