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友愛:促進和平的基礎及途徑

期數
3647
刊登日期
2014.01.10
作者
陳麗娜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1 月 12 日

教宗方濟各選擇了「友愛:促進和平的基礎及途徑」為二O一四年第四十七屆世界和平日主題,這是他當教宗以來的第一份和平日文告。「世界和平日」是由教宗保祿六世建立的,訂於每年的一月一日,希望推動各地方教會與社會,關注和平的基本價值與需要。

教宗方濟各當選《時代》週刊二O一三年的風雲人物,時代雜誌總編輯吉布斯說:「教宗方濟各獲選年度風雲人物,因為這位教宗走出宮廷,步上街道,協助世界最大的教會迎向最深切的需求,以悲憫之心作出平衡的判斷。」

這位步上街道的教宗在文告中指出:「友愛是每個人作為同一個父親的兒女與生俱來的天份。在面對種種悲劇在蹂躪國際大家庭,包括貧困、饑餓、未開發、衝突、遷移、污染、不平等、不公義、有組織犯罪、原教旨主義等,友愛是和平的基礎和途徑。」當社會善意和友愛觀念逐漸消失,會危害實現和平。人們往往把別人視為「其他人,不像我們」,顯得更加敵對,並常常把別人當作事物來看待。同樣,窮人和有需要者被視為「包袱」,阻礙發展,他們最多只是受救濟或者受同情的人,「不會被視為兄弟姐妹,有份被召喚去分享創造的禮物、進步和文化的美善,有份享用同餐桌生活的豐盛」。

回頭看看我們的社會,不義的社會政策磨滅了我們的人性,消減了我們同作為天父子女那份團結關懷之情,《2003年人口政策》將未住滿七年的新移民剔除於公共福利之外,將四百元的外傭稅轉嫁於外傭身上。這些政策正把他們視為外人、視為包袱,不堪當我們的兄弟姊妹,這些政策將擁有同樣尊嚴的人分成不同等級和類別:「對社會有貢獻」/「剝奪社會資源」;「專才」/「低技術人員」;「暫居人口:外籍家庭傭工」;「新來港人士」/「永久香港居民」,帶來的不是共融、團結關懷,而是分化和歧視。社會輿論及政府的論調印證了教宗所講的「貧窮和不正義,都不僅僅是極端缺乏手足之情的記號而已,更是沒有精誠團結的文化存在的象徵。種種新的意識型態──其中彌漫著個人利己主義、自我本位主義,以及物質消費主義,削弱了社會的結合力,卻注入了那種「隨時可丟棄」的思考模式,導引我們去侮辱和遺棄那些最軟弱和被認為是「無用」的人。在這種方式下,人類的共存就逐漸傾向於類似一種純粹是實用主義和自私的「禮尚往來」(拉丁文「do ut des」:「我給,是要你還。」)。

這些政策加上港府不願在公共福利上投入資源,使社會公共服務不足,讓很多人產生怨言。其實這些「外人」是政府逃避責任的代罪羔羊,他們其實是香港的一份子,與我們所謂的本土香港人同是不義政策下的受害者。

作為基督的跟隨者,讓我們謹記教宗所言:「在基督內,任何一個人都如同天主的兒女般蒙受接納,並如同天主的子女、弟兄姊妹般地被愛,而不是像一個陌生人,更不是一個競爭對手,也不是一個敵人。」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