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崑曲 推廣中華文化
刊登日期
2014.01.10
(本報訊)余振強紀念中學校長劉政江熱愛崑曲和古琴,他把這兩種藝術帶進校園,期望學生能承傳中華文化。
信徒劉政江過去十四年在馬鞍山聖若瑟中學任教,本學年轉往余振強紀念中學履任校長。談到他鍾情的崑曲,他表示始於二〇〇七年的南京、蘇州崑曲文化之旅。
崑曲及古琴分別於二〇〇一年及〇三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劉政江說:「學生最少要欣賞一次崑曲和古琴,讓他們明白要傳承中華文化的樂曲並不容易,應加以珍惜。」
他一直在舊校推廣崑曲、古琴,轉校以後,他亦希望余振強紀念中學的學生能認識這種中華文化。
劉政江二〇〇八年開始跟隨崑曲老師學習唱腔,妻子及兩名女兒更比他早兩年學習。他說,兩名女兒分別在七歲及九歲時學習崑曲,從中提升中文語文能力。他說,崑曲以「中州話」表達,要唱好崑曲,咬字準確是基本功,而操曲時要練習運氣及唱腔。
他認為崑曲很能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度,他舉出如《牡丹亭》一劇,反映女性遭受壓抑,令當時的社會引起很大迴響。他亦認為崑曲同時反映天主的創造:「唱崑曲強調人、聲的控制,是以喉、牙、舌、齒、唇的五個部位發音,運用得宜便可唱出高、低八度的音域,最美的聲音就是人聲,這是天主的創造。」
劉政江計劃三月起邀請劇團到校,讓學生欣賞崑曲、古琴;並計劃把高中的「其他學習經歷」及低年級的「宗教與社會服務」課裡加入崑曲、古琴賞析。(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