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跟隨主耶穌的腳步
耶穌經過了漫長的隱居生活,體會了一般人的生活經驗,從民眾的歷練中增強了祂的使命。從聖瑪竇的記述中,主耶穌在受洗及受誘之後,開展了祂的傳教生活。
耶穌選擇了葛法翁作為祂傳教生活的開始,這是一個在加里肋亞湖西北面的小鎮,接近從加里肋亞通往叙利亞的一條羅馬時代商貿大道。這為應驗先知的預言:「往昔上主曾使則步隆和納斐塔里地域受了侮辱,但日後卻使沿海之路,約旦東岸,外方人的加里肋亞獲得了光榮。」(依八23)這裡所指的是以色列被亞述佔領後,以色列子民被擄去亞述的事跡。按當時的政策,凡是有學識及影響力的以色列民均被擄去作為奴僕,而只留下農民在原居地繼續耕作(參閱列下十五29)。這是以色列民的痛苦回憶,亦促使先知指出他們是處於「黑暗及死影下」的人民。
這些處於黑暗的人民卻成了首先接受光明的天主的子民:「那些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瑪四16)主耶穌的出現為他們帶來了希望!我們在靈性生命的成長中,亦會經歷處於「黑暗及死影下」的狀況:在傳統的靈修三路中,我們會進入個人的「淨煉」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會從內在反省真實的自我、體會到生命如何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而處於黑暗中。當我們受到不同的軟弱衝擊時,我們或許會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我們或許會偽裝而加以掩飾、我們或許會積極面對,但不能持之以恆。這時,我們好像處於心靈的黑夜、深淵的溝渠中。在這樣的黑暗境況中,我們渴望光明!我們體會到雖然自身面對如此眾多的困難及軟弱,但天主仍深愛著我,我是「被愛的罪人」。從這身份的確定中,我們得以依賴天主的恩寵,繼續往前邁進。
「你們悔改罷!因為天國臨近了。」(瑪四17)主耶穌在開始傳教時,鼓勵當時的以色列子民改變他們的生活態度,接受另一套新的思維及生活守則。
「悔改」就是一種生活的轉向,設法盡力從自私、軟弱、自我中心的生活中,轉向「福音生活」,接納天主給予的生活準則而應有的責任及方向。天主的國已經臨近,所以我們應作好準備,好能擁抱她!其實,這就是從黑暗走向光明所應具備的態度: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盡能力將自己的生活「福音化」、使「福音生活」不只是口號,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內涵。這生活要求我們懷有謙遜(參閱瑪十八1—4)、寬恕(參閱瑪十八23—35)、尋求正義(參閱瑪五20)。這並不是我們的選擇,而是「回應」。因為「不是我們揀選了天主,而是天主揀選了我們,去結常存的果實。」(參考若十五16)
「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瑪三19)耶穌有別於當時猶太人的師傅,他們是由學生揀選自己喜歡的導師,而非如同耶穌的方法,祂自己揀選門徒。一般的師傅要求學生學習自己的理論及學說,但耶穌所做的,是使門徒如同祂一樣,吸引其他人追求永生。耶穌所召叫的首批門徒:伯多祿、安德肋、雅各伯、及若望,他們都是漁夫,但他們卻毫不遲疑地回應了主耶穌的召喚:「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耶穌。」(瑪三20)這是否瑪竇所記載主耶穌所行的第一個奇跡?為甚麼這些漁夫會不惜放棄一切,跟隨耶穌?主耶穌為他們啟示了一個天國的新秩序,祂指出了一個充滿仁愛及聖善的天國(參閱瑪五3—10),與當時一般人所期待的民族性的國家觀念有所不同。他們曾經與主耶穌相遇,並在他們的心靈內留下了很有力的影響。這份「被愛」的經驗使他們能為主而作出徹底的選擇:放棄一切、跟隨基督。
主耶穌亦在我們的內心留下了這份「被愛」的經驗,祂從不計較我們的過去、我們的得失、我們的軟弱,只是永不挽回地愛著我們,以祂的愛充滿我們受傷的心靈,使我們的傷痕得到治愈。祂熾熱的愛火渴望著我們心靈的轉化,為能完全進入祂的生命中,與祂結合。我們每次領受聖體聖事時,主耶穌便熱切地向我們招手,邀請我們跟隨祂的腳步,為能分享終極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