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惜福

期數
3651
刊登日期
2014.02.07
作者
溫國光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2 月 09 日

古人說:「人在福中不知福」,這就是要提醒我們,在生活裏要知足惜福,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那怕是一粒白米、一朵鮮花、一滴雨露、一縷陽光、或是一霎時間。那就是說,要珍惜所有的東西,不管是永久的或是暫時的擁有。因著我們有如此的珍惜和感恩,生活也不會流於貪奢和浪費。

明朝的澹園先生曾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這句話正是警戒和譴責那些暴殄天物和貪得無厭的人,不但指出其行為的卑劣和愚蠢,同時也是天理和良心所不能容許的。因此,老一輩的智者常常訓示我們,做人要知足常樂,千萬不可貪求虛妄榮華,只要在衣、食、住、行上,自覺沒有缺乏和困難,就應該感到幸福快樂了。

不過,這種對惜福的看法,無論是在約束慾望時要知足,或是在享用財物時要儉樸,也只不過是停留在「可有」或「已有」的層面。然而,這仍未能論及在「沒有」時,我們還能夠知足惜福嗎?意思是說,當我們處於挫敗、困惑、甚至是絕望時,當生命看似是一無所有時,我們還有甚麼福可以珍惜,還有甚麼恩可以感謝呢?不過,在《格林多人後書》中,聖保祿宗徒曾形容有些人,他們「像是憂苦的,卻常常喜樂;像是貧困的,卻使許多人富足;像是一無所有的,卻無所不有。」也許,我們要修成這樣崇高的美德,肯定要對生命的意義,有著深切的覺醒吧!

有一天,我遇上一位老人家,在繁忙的街道上,狼狽地收拾著被人棄置的爛紙皮和空罐子。於是,我上前問老人說:「你的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出來撿拾垃圾呢?這樣不覺得很辛苦嗎?」然而,老人回答說:「不會啦!到我這樣大的年紀,還得出來撿垃圾,既可以做運動,又可以賺點錢,感恩了!」當我注視著這位看似生活潦倒的長者,卻又流露出一份充滿知足感恩的情懷,實在教人敬佩。

原來,惜福不在於擁有多少東西,乃在於運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待東西罷了。我們藉此生活態度,在平凡的生活中,領悟到生命的感動和意義。如此,我們即使落在失敗或不幸時,仍能感恩惜福,遂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積極和踏實。如果說時間也是一種恩賜,我們就理當學會珍惜光陰;相反,若我們身處絕境時,只懂怨天怨地、責怪別人,或是自暴自棄、不求上進,那麼,我們就是在浪費時間。

最後,我們會發現惜福,實在是省察工夫的效果,也是神修鍛鍊的一種。如果我們能做到事事惜福,一如聖保祿宗徒所說的事事感謝,那麼,我們就會在得意或失意時都懂得感謝。因著惜福感恩,心裡的計較,就會變得愈來愈少;藉著惜福感恩,我們更能夠在生活中悟恩、品恩,以致於能夠報恩和施恩。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溫國光和黃潄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