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華語聖樂在中國教會的發展
近日得知天主教《亞洲真理電台》舉辦第一屆真理杯全球華語聖歌創作大賽,邀請對音樂有興趣的全球華人教友一起參與。
在梵二《禮儀憲章》第六章〈論聖樂〉中提到:教會的聖樂是教會珍藏的「無價之寶」,也是禮儀中「必需或組成要素」。文中對於國內屬於傳教區的聖樂也有專門論述,尊重民族固有的音樂傳統,同時也在傳教過程中,通過禮儀去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
然而,中國教會在聖樂發展中的不足,各個地方情況都有不同,教區之間的溝通交流也少,專屬聖樂人才更少,全國層面的聖樂協調溝通也是很少見到的。筆者觀察到比較具體的情況,有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 曾經一度各大教區積極印刷專屬教區的聖樂集,與此同時,至今仍然有不少教區沒有他們自己專屬的聖樂。那麼,教區專屬的聖樂是必需的嗎?是否未來可能類似別的國家一樣,出現在全國主教團協調下,統一的歌本呢?
二、 即使國內不完全統計有至少四十多個教區已經編印聖樂集,然而這些聖樂集當中絕大部分卻是重複的。
各自編印聖樂所出現的問題,包括一首彼此看似完全相同的聖樂,確有它們的不同之處。譬如同一首彌撒曲,局部的某段或某句甚至某個譜不同,或是歌譜相同,對應的歌詞前後有移動,卻會造成信友使用的障礙。
但是,往往一台彌撒下來,不要說教友,便是歌詠團要更換好幾本歌本。所以,對於各教區來說,盡可能地將信友生活所急需的、大家所喜愛的歌曲編排到一起,更能方便信友生活所需。
三、 在目前國內教會尚未合一共融的現狀下,教區層面上的聖樂的溝通交流、資源的分享與互動受到內外限制還是很大的,資源或集中在幾個大教區而偏遠教區卻是匱乏,彼此交流共享更少。
四、 相比來說,國內教會的聖樂創作與基督教相比,要慢好多,我們的確需學習。
五、 對於禮儀、特別是聖事禮儀,聖樂的選擇要慎重、謹慎,以使其符合禮儀精神。鳳翔教區李鏡峰主教曾專門論述過,天水教區王若望主教牧函中也論述過,不少關心教會的網友也討論過,禮儀聖樂的用曲太過散漫自由,有過度迎合信友喜愛之嫌。一些激情歌曲、換了歌詞的社會歌曲不間斷地在各地聖事禮儀中出現,有些甚至不符合彌撒禮儀。老教友會說:「太亂了。」教外人會說:「這首歌你們也唱?跟我們差不多嘛。」
六、 各地歌詠團、樂隊發展還需各堂區司鐸們繼續投入物力、放手聖樂人才且大力培育。
可能是司鐸們更加重視福傳,似乎聖樂與福傳關係不大;或是司鐸們對於聖樂與專業人才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其實,他們應該放心放手,且鼓勵這些人才站出來,承擔這些教會牧靈角色。
當然還有不少問題,但我想這些問題的出現,我們應該感恩,說明國內聖樂的發展空間非常大,有太多的空白急需各位神長及聖樂人才去填補。
如果可能,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 在未來,可以借鑑德國教會處理全國層面和教區層面聖樂需求的方式:主教團嚴格禮儀精神,比如統一編印第一至第七百首聖樂,涵蓋所有彌撒禮儀和常用的、教會傳統聖樂,放開版權,各教區共享。而第七百零一首之後的歌曲,各教區按實際牧靈所需和地方特色,補充進來,由主教團協調印刷。
二、 教會或可以將聖事禮儀用曲與其他祈禱或聚會敬拜聖樂分開來看,嚴格聖事禮儀用曲的同時,適當給予新創聖樂及信友喜愛的激情歌曲空間。
- 作者里德為中國大陸一位青年天主教徒╲文章經編輯╲全文見天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