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牧稱許意傳教士功勞

期數
3653
刊登日期
2014.02.21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2 月 23 日

(本報訊)湯漢樞機出席一項有關意大利人來香港和澳門五百周年的新書發布活動時指出,意大利傳教士遠渡前來香港,協助建設本地教會與社會,而本地教會亦要繼承傳教士的心火,致力福傳。

意大利駐港總領事館二月十一日假宗座外方傳教會清水灣會院,舉辦聚會探討「在香港與澳門意大利傳教士的遺贈」,以標誌外方傳教會柯毅霖神父(Gianni Criveller)等撰寫的新書《意大利人在香港和澳門的五百年》(500 years of Italians in Hong Kong & Macau)。

新書記載意人事跡

湯樞機致辭時,稱許過去多年來數以百計傳教士來港服務,包括一眾意大利傳教士,建設本地教會和社會。他又感謝先賢努力,為香港教會打好基礎,得以成長。

湯樞機說,一九九七年回歸前,教會內有人擔心回歸後海外傳教士能否自由來港,可幸至今他們仍可自由工作,亦有不少人繼續申請來港傳教。

「香港仍然是個年輕的教會。我們的信仰仍有賴海外教徒的正面影響、特別是那些擁有深厚天主教傳統的國家。」湯樞機說:「我們欣賞意大利傳教士,他們來自歷史悠久的天主教國度。意大利傳教士給我們不同神恩、資產和文化,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湯樞機指出,意大利傳教士帶來的最大影響,是那份孜孜不倦的福傳心火,以言行表達出來,本地堂區、教會團體,以至每位基督徒都應承傳這心火。他說:「我們的教會還可以、也應該為中國同胞,以至世人廣傳福音。傳教士的芳表,有助我們達成目標。」

意大利駐華大使:
   重視兩地文化與友誼

意大利駐華大使白達寧(A. Bradanini)致辭時,重申中意兩地人民友誼的重要。他稱許新書記載了意大利社群在港澳兩地的歷史,讓讀者明白僑居兩地的意大利人在促進中國與西方關係的角色。

白達寧說:「無可否認,若沒有諸如利瑪竇等重要人物的存在,中國與西方的歷史與文化將大大不同。」

他說,近代香港亦有好些出眾的意大利人,在社會上留下佳績,例如興辦學校或醫院,協助建設本地社會。他期望更多人認識到意大利和香港的聯繫──這聯繫從意大利人創辦的社會服務(如扶康會)或眾多天主教學校可見一斑。

服務澳門痳瘋病人
胡子義神父獲表揚

宗座外方傳教會柯毅霖神父則在研討會中,重溫一些傳教士的事跡,其中特別提到書中受訪者之一、曾服務澳門痳瘋病者多年的慈幼會胡子義神父(G. Nicosia)。研討會末段,更由教廷萬民福音傳播部秘書長韓大輝總主教請代表向胡神父讀出賀辭並致送紀念品,表揚胡神父約於五十年前、即一九六三年,決意服務澳門九澳的痳瘋病人。意大利駐港總領事也向胡神父致意。

《意大利人在香港和澳門的五百年》一書由意大利駐港澳總領事格施嘉鳳(Alessandra Schiavo)策劃,由柯毅霖神父和居港意大利人(Angelo Paratico)各撰寫一篇主題文章,書中亦訪問了逾百名於香港或澳門生活的意大利人,當中包括多名天主教傳教士。

香港於一八四一年開教以後,初時先後由來自瑞士、意大利、法國傳教士出任監牧或代監牧,牧養居港教徒,直至一八六七年,宗座委託米蘭宗座外方傳教會全面負責香港教務,及至一九六八年白英奇主教辭任離港,國籍的徐誠斌輔理主教隨後亦接掌教務,宗座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亦於一九七一年在香港主教「特別授權」下工作。(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