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定劇社踏入廿五周年

期數
3653
刊登日期
2014.02.21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2 月 23 日

(本報特稿)天主教善會「思定劇社」踏入二十五周年之際,成員期望以戲劇繼續福傳與培育教徒,也吸納年輕新血以延續使命。

為紀念思定成立二十五周年,劇社於一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公演舞台劇《約伯新傳》,劇社顧問兼《約》劇導演麥秋早前對本報說,希望思定擔起福傳與牧民角色:「我們負起福傳與牧民使命,而戲劇可以成為治療人身上傷痛的教育及傳道工具。」

麥秋:戲劇傳道治傷痛

麥秋期望藉著每套話劇向演員以至觀眾分享基督信仰,讓他們感受到「戲劇的基本精神,在信仰、信德及望德上改變」。

資深表演藝術工作者麥秋說,最初未曾想過思定能夠成為善會,更遑論劇社橫跨二十五年。「第一套劇作只是建基於教友想為教會創作戲劇的熱誠。」他說:「那次所遇到的困難讓人更珍惜我們的堅持,開始想到群策群力下可將任何事都交託給天主。」思定劇社成立於一九八九年。

展望將來,他期望能繼續以專業為劇社出力,這位堂區傳道員說:「我有戲劇使命,亦有教會使命。」但他不諱言劇社未來會面對「青黃不接」問題,故期望能招募到更多成員。

籌備暑期培訓活動

思定劇社創會幹事宏潤梅早前對本報說,劇社從幾位業餘成員起家,後來他們修讀戲劇課程,近十多年更吸納了教會內外的專業台前幕後人員,趨向專業化;成員更計劃於本年暑假舉辦戲劇訓練營,培育青少年加入這戲劇福傳行列。

宏潤梅說,戲劇也可以帶出愛德與關社幅度,她指劇團亦正構思於年底上演一齣懷舊歌舞喜劇,講述天主教會在香港最困難時所擔當的角色,帶出六十年代香港人在「獅子山下」富有同舟共濟精神,並接納新移民的故事。

她指劇社也從事愛德工作,不時到安老院演戲,早年亦在教友監獄福傳組織協助下,為在囚人士表演。她期望教徒進一步支持思定,讓他們有更多資源服務更多人。「劇社沒有會址,其賣票收入亦往往入不敷支,幸得神長與教友等捐助才達到收支平衡。」她說。

近年在教友總會的教友迎新聚會藉著戲劇帶出培育信息,原來這環節就是由思定劇社負責。宏潤梅說,他們亦致力服務教徒,透過多元化的劇目幫助教徒反思不同的信仰課題。

思定現有會員逾三十人,全是義務參與,當中約三分之二為教徒。二十五年的排戲相處,宏氏指會員間已很有默契,關係亦密切。「藝術家性格鮮明,各有藝術上的堅持,彼此在愛德中磨合。」她說眾人的合作成就了不少受歡迎的作品,而演出規模亦反映劇社愈來愈多教徒支持。她指初期作品只於小型實驗劇場演出,現在則是文化中心劇場;其中八成觀眾是教徒,兩成是外教人或未皈依基督。

她指思定也打入本地藝術圈子,是凝聚本地劇社的「戲劇協會」之成員。但談到自身傳承,她說最重要的仍是福傳使命:「劇社屹立至今,因為它一直以傳揚天主福音的精神為目標。」

廿五周年劇反思生命

思定劇社剛完成的舞台劇《約伯新傳》由編劇兼男主角鄧安迪以舊約中約伯事跡為藍本,創作了貼近現今香港的故事。舞台劇以四面台表演,這構思是為「讓觀眾成為戲劇的一部份,一同呼吸」。

全劇貫穿「人在世皆有其使命」這主題,帶出痛苦、病痛並不代表天主要人步向死亡,卻是祂委予人的獨特使命,讓他們能以生命影響生命,正如演員在《約》劇「種子」一幕中所說:「人不是等待死亡,而是如種子般等待生命,等待超性的生命。」

陳志明副主教在劇後分享環節上稱許《約》片在人生方面描寫真實,能夠幫助觀眾反思天主所給予人的使命,就如他妹妺經歷五次手術,仍不失去希望,勇敢地嘗試任何醫療方法,病人的經歷能教導身邊人珍惜生命。

一位有十多年醫院經驗的非教徒觀眾說:「我曾研究生死教育,以往會用法律角度去探究死亡權利。此劇給予我新角度,從生命意義去看待死亡。」

一位曾患乳癌的天主教徒亦分享自身經歷,她指自己患病時經常祈禱,把所有交託給天主。現已痊愈的她在乳癌基金會服務,幫助並安慰其他病人。「我相信,透過痛苦,能彰顯天主的愛情。」她說。(鄒╱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