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上層與體貼人心

期數
3654
刊登日期
2014.02.28
作者
蔡筱敏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02 日

乘搭不設企位的巴士上層,不只景觀較廣濶,空氣稍微清新,亦可以不用讓座。以上三者,都是我素來選擇乘坐巴士上層的原因。

前年一個下午,我和媽媽一起乘巴士。媽年過八十,不便往上層爬,於是我倆就在下層找了一個相連座位。

在某站,一位比媽媽顯然年輕的婆婆和她的外籍傭人上車。當時,下層的乘客不滿,只是各人分散而坐,沒有剩下雙連座位。年輕婆婆刷了「八達通」,媽媽便立時起身,吩咐年輕婆婆的工入坐我們的座椅。媽媽則調到一個單人位置,我就轉到車尾段的椅子。

事後,我稱讚媽媽讓座予年青人,她說:「你看不到那傭人是緊緊地攙扶著她的主人嗎?我猜想她必定比我更需要別人的貼身照顧,有工人在身旁,她會安心一點⋯⋯」

聽罷,我為媽媽感到驕傲,也感到慚愧。媽媽這看重別人多於自己的美德,教導我即使在對待陌生人時,若可以愛得濃一點時,就不要愛得淡了!

在香港這資本主義社會,大部份的人都是多關心自己、少關心別人,著眼利益、業績,凡事精打細算,務求獲得更高的各樣效益;得失的計量,使人物化。

看到今屆政府在處理國民教育、免費電視牌照、僭建風波、政治改革等事件的態度和手法時,會令我禁不住火起,質問怎麼一眾高官只顧自身利益、向北京示好,漠視大多數市民的訴求?

夜深人靜,我倒會反省自己也可能不遑多讓,在生活各大小的處境裡,有意無意漠視了身邊的人,只是,我的缺點不致於如政府一樣透明、大規模和具影響力,讓眾人知道。

耶穌在福音裡所講的不抵抗主義、愛仇敵的精神,在這你爭我奪的社會裡確實不容易找到。不過,這兩個要求,卻正是主耶穌要求我們學習的,要效法天父憐愛我們一樣憐愛別人。祂教導我們用世人認為是吃虧、柔弱無能的方法,以愛和尊重解決鬥爭和衝突。

走筆至此,我想起聖雄甘地,他以非暴力的行為,抵抗壓迫、牢獄和制度。面對仇人,即或我們未有能以行動去愛他,也大可以為他們祈禱。

我現在的工作算是福地,人事不如從前在金融的複雜,每天都要拼過你死我活。可是間中同事也會刻意出言不謙遜,說話挑釁,推卸責任。每次遇上這情況,我會嘗試先壓制要爆發的回應,讓自己冷靜數十秒,再用正常的音調跟他說:「要不是認識你的性情,我就會誤會你是有意向我衝過來。」這話一出,那同事通常都會變得軟化。每次遇上與老闆或同事有磨擦,我都會在祈禱裡邀請主耶穌進入我們的不和諧當中,懇求祂讓我知道,祂在這處境內會如何面對。我肯定,「天主是愛」是主耶穌要求我待人處事時的一個指標,而這個亦是顯現天國臨近的記號。逃避讓座的念頭離我愈來愈遠。

我依舊喜歡坐巴士上層,而騰空下層位置給沒能力走往上層的人,是其中一個以前沒有想過的原因。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