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黃敏信膺優秀社工
(本報特稿)明愛康復服務明愛「全樂軒」社會工作督導主任黃敏信最近當選「優秀社工」,他在不同崗位上協助精神病康復者康復,更與業界和學者促進相關服務和社區共融工作。
黃敏信一月獲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社協)頒發這項榮譽,其專業工作得到業界肯定。他於頒獎禮前的記者會上稱許不少精神病康復者借助自己的經歷幫助別人,鼓勵其他康復者尋找服務並再次投入社區,他呼籲社會消除偏見並接納他們。
他指大眾對精神病康復者的印象,有時只停留於負面的新聞報導,事實上他們能成為團隊義工去幫助其他康復者。
「不少精神病康復者壓力大,背後缺乏支援,失去家人。」黃敏信說,同工會找出長期隱蔽自己的病人,鼓勵他們接受支援,有個案成功找回失散三十年的親人。
目前黃氏與同工透過全樂軒服務荃灣區的精神病康復者,並推動社區精神健康。早於二○○四年,他接受了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協助成立「明愛賽馬會荔景社會服務中心」,並擔當院長。中心提供可容納五百多人的宿舍,並設有職業復康工場,整座中心內的職員人數超過二百七十名,專門服務精神病康復者。
黃敏信在社協的新聞稿說:「初期只有五位同事,一起在總部商議新中心的各項工作⋯⋯轉眼間,中心今年已踏入第十年,有新的院長、新的同工,同工人數逾二百六十多位,服務已上軌道,舍友和工友喜愛這間中心,視它為自己的家。同工亦盡心盡力,細心照顧服務使用者,回看過去的辛勞,也算不上甚麼。」
社協新聞稿指黃氏致力幫助精神病康復者再次融入社區,例如舉辦中心開放日,讓社區人士認識精神病康復者的生活及其才能。
此外,明愛賽馬會荔景社會服務中心在社區開設麵包店「天糧」,由康復者擔任店員、麪包師傅助理、運輸工人等,讓他們直接與社區人士接觸。
黃敏信說:「不少人忽略了為精神病康復者努力提供服務的同工,由於服務使用者性格較內向,同工往往感到工作很單向,社會人士亦對他們的工作有許多誤解和錯誤期望,故其工作壓力大,加上政府仍未有完善的精神健康政策,以致出現不少服務狹縫,如服務對象老齡化的問題、復元人士的就業問題、關注康復者家屬的需要、發展朋輩支援服務等,都有待發展和探索。」
黃氏亦積極參與倡導工作,推動社會改善現有的精神健康服務;並與志同道合的精神健康工作者組成精神健康社工分會;更與一群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律師、大學學者、社會賢達等成立「精神健康基金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