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親吻窮人

期數
3656
刊登日期
2014.03.14
作者
陳麗娜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16 日

四旬期於三月五日聖灰瞻禮之後正式開始。祈禱、克己、行愛德是四旬期不能分割的三部曲,因此教宗方濟各在本年的四旬期文告中便呼籲信徒要關心貧窮人,以行動回應貧困人的需要,他說:「為仿效我們的老師,我們基督徒蒙受召叫去面對弟兄姊妹的貧窮,去接觸它,把它視為自己的事,並且採取實際行動去減輕這貧窮。」這是信仰的召喚,也要求我們以行動配合。

去年特區政府重新籌組扶貧委員會,訂立了貧窮線,據扶貧委員會的數字,現時香港的貧窮人口大約是一百零二萬,而當中大約有十四萬三千戶(合共大約五十萬人)屬於在職貧窮。香港勞資關係極不平等,《僱傭條例》根本無法保障工人權益,最低工資追不上市民生活需要,工資水平檢討又往往滯後於通脹,導致有五十萬的在職人士生活在貧窮線下。反觀二O一二年香港的年均收入是三萬三千美元,轉化為港元則是平均每個人每月有二萬二千港元收入。現時香港的平均家庭人口大約是三點一人,一個三人家庭每個月便應該有六萬六千元收入。換言之,如果把二O一二年港人賺到所有的錢平均分給每一個家庭,每個家庭每月便有六萬六千元。如此富庶的社會,仍有一百零二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這是否合理?特區政府一直以來扶貧不力,社會保障理念保守,香港僅有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這個單一的社會安全網及定位不清的「關愛基金」,理念皆是以餘力保障弱勢,有如施捨。這方針影響到政府和市民大眾怎看待貧窮,以甚麼態度對待貧窮人。

《親吻窮人》這本書記載了法國的若瑟神父和他發起第四世界運動是如何看待貧窮人的故事。若瑟神父深信基督宗教的本質與貧窮有直接的關係,因耶穌一生的言行,從出生到死亡,一次又一次的見證了這種關係。換句話說,窮人就是教會,捨棄窮人,教會只會剩下世俗的軀殼。

一九五七年的法國是個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貧民卻生活在繁華的巴黎近郊的貧民窟內,當時民眾相信,甚至讓窮人感到他們之所以貧窮完全因為自己的罪過。而那些較富裕的人則視給予金錢、衣服予窮人,或保護貧窮的孩子(法國有一條法令將貧窮孩子強制寄養到別人的家庭)為幫助窮人的方式。可是,這樣做使貧窮父母連自己的孩子都沒有了,喪失尊嚴。若瑟神父與他所發起的「第四世界運動」的志願者選擇與貧窮人生活在一起,打破傳統的救濟,與貧窮家庭建立平等的伙伴關係,以窮人為導師,肯定窮人擁有對抗貧困的豐富經驗,並和他們一起重新建構知識、發展行動,讓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獲得尊重。

若瑟神父的事跡告訴我們,政府所制定的扶貧政策除了在物質上補足貧窮家庭的生活需要外,還要從勞工、房屋、教育、經濟等不同層面的政策出發,還這些窮困、被邊緣的家庭尊嚴,建立一個有真正相互尊重和平等機會的社會。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也要以行動回應教宗方濟各的召喚,將貧窮人視為我們的弟兄姊妹,而不是視他們為他者,與我們無關。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