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啟社夥拍江蘇電視台

期數
3656
刊登日期
2014.03.14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16 日

(天亞社訊)《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總社所在的大樓,外牆色澤暗淡且滿布塗鴉,完全看不出是一個開創者的大本營。

不過,以宗教廣播的水平而言,這個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心、有五十六年歷史的耶穌會影視錄製室,在進軍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國大陸方面,至今依然領先。它採取耐心謹慎的方法,並準備再次這樣做。

這個夏天,《光啟社》將夥同《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推出第三部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電視紀錄片,主角是十八世紀的意大利籍耶穌會修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第三部紀錄片以郎世寧在十八世紀風靡一時的中西合璧繪畫風格,呼應甲午馬年。這位傳教士最著名的作品,是七點七米的長卷《百駿圖》,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光啟社》將此名畫複製到螢幕上。

來自美國加州的《光啟社》副社長丁松筠神父(Jerry Martinson)表示,全球最大的廣播電視網絡《中央電視台》預計於本年底,將這部紀錄片帶給數以億計的中國觀眾。

能操流利國語的丁神父說:「在台灣和大陸,所有事情的運作都得靠關係。」

九十年代中期,時任《光啟社》社長的丁神父與台北的英文教育機構「長頸鹿美語」聯手,在光啟社大樓地庫的錄製室製作英語教學節目,並擔任主持。

由於節目計劃在大陸播放,宗教色彩極力保持低調。

在九十年代末,因著「長頸鹿美語」節目的緣故,「傑瑞叔叔」丁神父成為了電視明星。

公教廣播影視協會(SIGNIS)的亞洲主管洛爾圖薩米(Augustine Loorthusamy)說:「我從未聽聞有其他媒體,以丁神父及其團隊的方式嘗試將節目打入大陸市場。他是從『傑瑞叔叔』系列學會這種『福傳』方法。」

丁神父說,他原來無意教授英語,卻打算製作紀錄片,而且一直希望拍攝首位進入北京紫禁城的外國人──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特寫。多年來,丁神父遭到大陸合作夥伴的拒絕,因為它違反中國大陸的法律。

後來「某人」—─丁神父沒有透露是誰──有個好主意,就是將利瑪竇與徐光啟的故事配合起來。明朝士大夫徐光啟受洗皈依天主教,與利神父成為好友,並將西方幾何學引進中國。

通過聚焦中國人而淡化外國人,《光啟社》突然得以為中國大陸的觀眾拍攝首部關於利瑪竇的影片。

「當時我問《江蘇電視台》的主管:你知道,我們的節目有宗教元素,它會不會受到政府的審查呢?她說,我們就是政府。」丁神父笑說:「這沒有錯,因為他們是省政府的一部分。」

二〇〇六年一月,在大陸電視台播出連續四集,每集約廿五分鐘的徐光啟紀錄片,集中在文化與科學方面多於宗教元素,例如第一集開首近八分鐘絲毫沒有觸及天主教,到第十八分鐘才首度提到耶穌。

最明確的宗教部分,或許是在羅馬耶穌會檔案室裡,有關一塊利瑪竇遺骨的訪問。它的重要說明「他對中國、為中國和為耶穌會所做的一切」。訪問中略為提及利氏使明朝一些官員皈依,但後來刻意剪掉了。

丁神父表示,稍後播放該紀錄片的《央視》,編輯過程比《江蘇電視台》更嚴格。雖然這個全國電視台其後找來一位華人基督徒導演製作自己的利瑪竇節目,但在播出前也須審查。

紀錄片刻劃中西友誼

《光啟社》第二部紀錄片是關於十七世紀德國籍耶穌會神父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的事蹟。在拍攝之前,它等待著中共當局最高層的信號。二〇〇五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德國期間,在一場演講中提到湯若望為中國實行新曆法作出了「重要貢獻」。《光啟社》視之為「綠燈」。

丁神父指出:「他公開說出那番話,或多或少對湯若望予以肯定,所以我們與《江蘇電視台》碰頭,對他們說:『我想我們現在可以做節目了』。」

這部紀錄片於二〇〇九年首度在《央視》播出,再次側重比較不敏感的科學與文化交流,描述湯若望在天文學及數學方面的功績,而不是他如何傳播天主教。據說,在十七世紀中葉的短短十六年間,這位德國人為五十萬中國人付了洗。

丁神父說:「這很有趣,因為在兩個節目的每一集裡,總是描繪利瑪竇和湯若望是中國人的朋友,以及他們對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真正為中國打開了走向西方世界的門。」

第三部紀錄片的《百駿圖》在中國相當有名,但在意大利,郎世寧的名字卻鮮為人知。《光啟社》期望,當這部影片在二〇一五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上映後,將會帶來改變。世博會是全球文化盛會,每五年由不同城市輪流主辦,上屆於二〇一〇年在上海舉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