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台灣天主教會重視新聞服務

期數
3656
刊登日期
2014.03.14
作者
郭芳贄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16 日

媒體在當今資訊科技時代真是民眾的寵兒,只因人人手中握有智能手機,就可成為媒體的「幫兇」,即可拍攝現場情景,又可提供當時需要的最新資訊,還有地圖指引事發地點。台灣電視新聞裡每日都可見到民眾手機所拍下的事發經過,替代記者根本難以及時趕到現場的即時情景。

可是,現場報道只是外表的景象而已⋯⋯媒體人看主辦單位的書面資料,只能得到表象,他們還得追訪與會者的感受,才能比較深入解說,達到平衡報道的專業要求。

目前台灣教會的大學、醫院和基金會等都有文宣單位,如公共關係室或公共事務室,或新聞聯繫人,並有專業人員掌舵。至於慈善機構、中小學校和幼稚園、教堂和傳協會,靈修社團如聖母軍等,都沒有類似設置,沒有「新聞發言人」,發生難堪或意外事件時,只有忙亂一團,真相難以出現。在媒體人囫圇吞棗地急忙交差了事後,事發苦主往往哭笑不得。

最近,台灣地區主教團終於「醒悟」了,在去年十一月底的「二零一三年秋季常年大會」通過增設「主教團公關室」,以「為台灣天主教會在社會之能見度」,準備把現有的天主教傳播機構,如《真理電台》、《天主教周報》、《天主教之聲》、《光啟社》等連結,持續提供報道資訊,與媒體保持聯繫,加強教會公關工作。

對從事新聞報道的媒體或專業人士而言,這項消息如同「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可是等到如今已近一百天,卻「只聽樓梯響,未見人下來」。不過,《光啟社》卻捷足先登,成立了「天主教媒體與藝術者聯誼會」,在一月間掛牌,等著能夠早日踏出第一步。

其實,台灣教會的媒體服務不難,各教區可非常容易邀請在大眾傳播界工作的教友擔任各教堂和傳協會的發言人兼新聞聯繫人,負責與媒體單位來往。再從其中選少數媒體人組成教區福傳會委員會公關小組,提供教區較高層級的宗教信仰新聞,如最近的牧函,就可舉行公開記者會來搶媒體版面。

此外,主教團往後每年隨著常年會議結束時應舉行記者會,針對當前社會世俗化風氣,婚姻破裂造成家庭崩潰危機等信仰沖擊浪潮,提出教會觀點讓政府和社會注視,而不是吹噓主教們豐功偉業的造勢宣傳。 ⋯⋯

還有,天主教慈善和文教單位,如基金會,可以每年春節假期紅包滿天飛時刻,舉辦「聯合勸募」系列活動,結合共有的公關組力量,比各單位默默地募款更有聲勢,喚醒台灣民眾天主教會照護弱勢民眾的重擔。

展望台灣教會,因少子化和老人社會來臨,教友人數日漸減少,透過媒體來加強參與社會工作,已是急迫努力方向,讓台灣民眾明瞭天主教會總是肩負著「做政府看不到」,「其他宗教未敢做」等賠錢的慈善工作的使命。

 

作者為天亞社台灣地區特派員/
取自天亞社,全文見天亞社網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