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望會希望之友在港金禧

期數
3657
刊登日期
2014.03.21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23 日

(本報特稿)拯望會在俗信徒團體「希望之友」在港成立五十周年,團體成員透過為煉靈祈禱及行善功見證信仰,並以聖言、祈禱、愛德服務履行「諸聖相通功」的精神。

拯望會會祖真福主顧瑪利亞創立拯望會前,已組織為煉靈祈禱的團體,鼓勵信徒參與援助煉靈的善功;一八五六年成立拯望會後,在俗會取名為「拯望會聯合團」;香港則於一九六四年開始,隸屬教友傳教團體,至一九九七年易名為「希望之友」。

「希望之友」負責人林爾青修女二月二十八日表示,「希望之友」為拯望會的第三會,意向是為煉靈祈禱和奉獻善功,「按個人的能力參與堂區服務,或以不同的慈善工作奉獻給天主,為煉靈積善功。」

每年清明和重陽節,「希望之友」會為團體內的已亡親友奉獻追思彌撒,今年將於三月二十九日清明節前在聖方濟各堂舉行彌撒,除為已亡希望之友及親友恩人祈禱外,同時謝主護佑團體五十年。

團體最初只有數十人,總計多年來累積成員近四千人(包括移居海外和已安於息者)。目前成員約有二千人、較活躍的成員近九十人。日常工作是探訪會內之亡者家屬、獨居長者、臨終病人等;成員定時接受培育、舉行避靜,或往海外如台灣、法國等地朝聖,林爾青修女表示,培育加強成員信仰,並為死亡作好準備。

凡有會員或其親友離世,林修女會把亡者名字記錄在「已亡親友名冊」內,呈放在奉獻彌撒中。

服務香港十三年的林爾青修女表示,近年愈來愈多人因不同疾病離世,如癌症、情緒病等,她接觸的亡者亦愈來愈年輕。近十年,加入希望之友的信徒以四十至五十歲為主,她認為任何年齡的人也應思考死亡,在世時作好準備。

信徒吳翠雲二OO九年成為希望之友,其後參與葛達二聖堂的善別會,她說起初只想為煉靈祈禱,後來配合其他服務,加深她在信仰及福傳方面的經驗。「我曾協助非教徒辦理信徒家人的身後事,對方很感激我們的幫忙,有非信徒家屬事後表示有意認識信仰。」

吳翠雲自言她從善功中感受到天主的愛,「希望之友體會到死亡並非永滅,讓我學懂交託;此外,成員間的愛和團結,影響我積極參與教會。」

已加入「希望之友」逾二十年的李玉英說:「每當收到修女通知會員離世的消息,我便為亡者祈禱;當有人患病,我便去探訪。」她喜見團員能自動作不同的善功,並懷著共同意向為煉靈祈禱,既幫助亡者及其家屬,亦體會到諸聖相通的果效。

拯望會「希望之友」為增進信徒對煉靈的愛德,成員須為有困難的人祈禱、服務、奉獻,秉承會祖真福主顧瑪利亞「協助任何善舉」的精神,達成服務貧病者的使命。(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