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樂義學校港大視藝展

刊登日期
2015.04.23

(本報訊)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明愛樂義學校,四月八至十八日在香港大學展出多件由該校患有嚴重智障兒童創作的藝術作品,透過藝術媒介表達他們眼中的世界,促進大眾接納智障人士。
展覽由明愛樂義學校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合辦,於四月八至十八日在香港大學舉辦「平凡.不平凡之具象.抽象」視覺藝術專題展覽暨工作坊。
展品逾三百多件,由該校共八十五名學生創作,共分七個主題,包括「敬仰人物、愛自由、小海馬論壇、奇妙的生命、傢俬設計、許願樹,以及風之聲」。
是次展品包括仿馬賽克製作「耶穌像」拼貼畫;用塑膠彩及布顏料在白布鞋面上彩繪;以紙糊或捲紙作製成海馬;以「畢加索」立體派風格繪畫環保袋;利用混合物料設計家具、樹木造型設計及拼貼風車設計等。
工作坊則讓公眾經驗課堂中的視藝活動,包括紙板托印畫製作、白布鞋面彩繪等,藉以加深對特殊教育的認識。
明愛樂義學校校長郭永恆於四月八日開幕禮上對本報說,展覽是要帶出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的愛德和義德,他指出,作品與生活、社會、環保等議題相關,智障學童的家長目睹子女的藝術才能,亦能鼓勵家長;公眾觀賞智障學童的作品時,從中亦可了解學生內心世界。
「家長照顧智障子女時常遇到旁人的異樣的目光,子女的智力問題亦令好些家長對孩子不抱期望。」郭永恆說,展品在教師的引導及家長義工的幫助下製成,家長會發現孩子也能發揮所長,「只要家長對孩子抱有期望,學童的能力才會逐步發現及提升,這對雙方也有積極影響。」
負責是次展覽的高級主任呂潔芳同日對本報說,藝術媒介能引發學習,教師以多種物料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質感,色彩豐富的顏料、畫紙、環保廢紙等能吸引學生投入學習。
她說,會在學生創作時按主題加入音樂,如拼貼耶穌畫像,便配以宗教靈修音樂,讓學生潛移默化地了解作品的意義。

別看輕孩子的能力
呂潔芳說,每個人都能發展自我潛能,智障人士也不例外,「只要讓他們多作嘗試,從中了解他們的能力和喜好,引起他們的興趣便已成功。」她說,不少學生以前未曾接觸藝術,今次他們的作品能參賽及得獎,學生得到讚賞,明白自己也受重視。
殷太的女兒吳樂閑入讀該校已第七年,她說女兒患有嚴重智障,不能用言語表達自己,美術創作加強了親子間的互動,「我給她揀選她喜歡的顏色時,她會點頭回應,有助加強她的認知及專注能力。」
另一家長陳瑞英看到兒子吳浩年因喜愛美術帶來的轉變,「現時他在家會主動執筆繪畫,最愛是水彩畫。」她說兒子患有嚴重智障,不懂說話,沒想到能發掘他對美術的興趣。兒子早前在一項美術比賽上獲獎,她說:「我很開心能找到他喜歡的事,他可以從繪畫中抒發感情。」(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