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何英俠神父

期數
3714
刊登日期
2015.04.24
作者
張健美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4 月 26 日

「何神父已返回天鄉了!」接到這個突然而來的消息,真的愣住了,兩天前的通話還歷歷在目⋯⋯「神父新年快樂!」「你們都好嗎?」話筒中傳來低沉的聲音,「你身體如何?保重啊!」「不是很好,年紀大了總是這樣的,不用擔心,代向你先生及女兒問好!」我們閒談了一會兒,想不到這是最後的通話。你在病苦中仍然掛念著我們,慈愛的聲音縈繞耳畔,雖然經歷了無數的手術,卻從來沒有抱怨,默默忍受著病痛的折磨,現在,你終於放下身體的病苦,去到天國,得到永恒的生命。

二十二年前,第一次在香港教學,何神父是當時的校監,每次見到我,總會問:「教得怎樣?學生聽話嗎?」鼓勵我要發揮慈幼大家庭的精神,實踐預防教育法,時常和學生在一起,語重心長地說:「當學生知道你愛他們,就算怎樣頑皮,都會尊重你,不會傷你的心。你是位好老師,可以做到的。」有一次帶學生去梅窩宿營,何神父馬上掏出四百元,說:「梅窩較偏僻,男孩子正在長大,很易肚餓的,晚上餓了,很難買到食物,這是一位恩人的錢,你在碼頭買一些乾糧,晚上就有用了。」果然,到了晚上,學生都把乾糧吃完了,當他們知道是校監請的,大家都感激不盡,細心慈愛的何神父是鮑思高的好弟子。以後,我必記著預備乾糧,也默存心中,要做一位幫助別人的恩人。

何神父是學校的慈父,關心學校每一個人。當時,每逢教師聚餐,我們就會借用學校廚房製作食物,他經過時總會停下來,和我們閒話家常,叫我們不要太辛苦,他的臨在和關懷,使我們的心暖滋滋的。每年的學校假期,何神父都會帶工友出外旅行,他說:「她們工資低,很少有出外的機會,雖然每年只有一次,也可以讓她們見識一下,這就是慈幼會的關愛精神。」每年聖誕節,他都親自設計一張賀卡寄給我,稱我為姊妹,望著最後一張寄來的聖誕卡,想起他近年時常出入醫院,受了很多病苦,身體雖然虛弱,還千里迢迢到筲箕灣堂區及外子的學校做彌撒,並兼任不同信仰團體的神師,風塵樸樸,直到生命最後的一刻,真是鮑聖的追隨者。

「英俠」人如其名,高大英武、溫文爾雅,在我們心中是一位慈眉善目的智慧長者,每次演講,都沁人心靈,娓娓動聽,深入淺出地道出真理,完全沒有說教的成分,他分享道:平時要多看書,從聽眾的心理角度來準備,內容切合時代的需要,不要變成說教式的沉悶。可惜,近年的病苦使他受了很多折磨,他那豁達的態度,令我汗顏;有一天,我上完崑曲課,沿著慈幼修院往下走,遠處見到那熟悉的身影,蹣跚地拿著幾個火龍果走上斜坡,我馬上趨前攙扶,汗流浹背的神父,見到我,開心得笑不攏嘴,接過沉甸甸的火龍果,不免生氣地說:「您剛做完腦部手術,為何不叫人幫您買,太重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用麻煩別人。」還請我到修院客廳喝咖啡,當知道我正在進修「百戲之母」的崑曲時,鼓勵我要善用天主給予的才能,為推廣中華文化而努力。我們無所不談,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下午。他就是一位時常為人著想,把自己放下的好神父。

今早參加了何神父進鐸五十周年的慶典,聖堂坐滿了教友,他仰天微笑的照片矗立在祭台右側,我們在地上慶祝,他在天國和天主及聖人們一起慶祝,心裏雖然捨不得,卻感受到他在天國的喜樂,為我們代禱的力量,謝謝你:我們的好慈父!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