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死與浸洗

期數
3713
刊登日期
2015.04.17
作者
劉婉婷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4 月 19 日

親愛的卜卜:

亞肋路亞!主已復活了!已平安抵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上次問你一條問題:「為甚麼耶穌選擇在約旦河受洗,而不選擇其他河流?」你卻答說:「在甚麼地方受洗還是其次,最重要是耶穌屈尊就卑,甘願成為天主子民的一員,與罪人打成一片時,接受悔罪洗禮,顯示了天主的慈愛。」今早在聖母得勝堂參與了復活感恩祭,感謝天主給我在身心靈上再一次重生。

感恩祭完畢後,從聖母得勝堂漫步前往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不消半小時。由於該博物館有古代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相連為一館,我花了半天才能遊畢全館。進入展館,腦海裡浮現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展館格局和作品裝置有些像巴黎羅浮宮的古典特色,還有這幅油畫於兩年前曾在羅浮宮展出過。這幅油畫《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圖)現藏於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美術館,是法國新古典主義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 1684 – 1721)創作的著名油畫。

新古典主義藝術的特色是模仿希臘羅馬的古典風格,在技術上則以文藝復興的精準描法為基礎。故此這些畫作構圖均稱謹密,畫面細緻精巧,色彩冷艷皓潔,題材多半取材自歷史中的英勇人物故事,就像這幅畫《馬拉之死》是新古典主義藝術的經典之作。

《馬拉之死》是描繪馬拉在浴室被貴族買兇手暗殺的場景。馬拉是一名醫生,也是一位議員,他發表了《奴隸制枷鎖》一書,批評英國的君主制。法國大革命後,他又抨擊《人權宣言》只是以富人為依歸,忽視窮人的尊嚴與人權。

為了讓這位議員的殉道德表流芳百世,議會就委託大衛為他作畫,作為對馬拉的致敬和彰顯對正義維護的崇高使命。馬拉為逃避反對派人士的迫害,長期躲藏在不見天日的地窖工作,因而染上了嚴重的濕病。為了減輕病痛,他每天浸泡藥浴,一邊浸浴,一邊寫作,希望療養好身體,繼續去愛和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畫中見到鮮血已染紅了浴巾,馬拉手握着鵝毛筆垂落在浴缸旁,另一隻手緊緊地握著女刺客遞給他的大字條,地上遺留了帶血的兇器。在浴缸附近放了一個木台,就是馬拉工作用的案台,案台上有鵝毛筆、墨水、紙幣和馬拉寫的一張小便條,小便條上寫著:「請把這五法郎紙幣交給一位有五個孩子的媽媽,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這幅感人之作《馬拉之死》,讓我想起「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名句。謝謝你捨棄一切、空虛自己、死於自我,成為一位傳教士修女,為拯救更多心靈迷失的人在天主的大愛內重獲新生。

 

你的摯友 寫於復活主日
寄自比利時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