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博德深明奴隸困苦
(天亞社編譯)很多人知道愛爾蘭的主教和傳教士聖博德(Patrick)曾經是奴隸,但鮮有人知道他為那些被拐帶為奴的男孩女孩所作的誠摯呼籲。
美國天主教大學愛爾蘭研究項目的歷史學教授帕克斯頓(J. Paxton)說:「聖博德對其受害者命運的描述,我認為我們今天也可以辨認得到。那些被『博科聖地』劫去的女孩,她們的命運我覺得與科羅蒂庫斯(Coroticus)的俘虜非常相似。」
聖博德《致科羅蒂庫斯士兵的信》,旨在羞辱五世紀那些突襲士兵的將軍,聖人宣稱「流淌鮮血的無辜基督徒,我已經讓他們在天主內得到生命,並在基督內得到堅強了」。他譴責「把手無寸鐵的受洗女性如同獎品地分派」的那些人。
聖博德說,他不知道甚麼還能使他更悲傷:那些被殺的人,那些被虜的人,或者奴役者本人,即「那些被魔鬼深深誘捕著的人」。
聖博德的懇求令人充滿同情,因為他自己曾是個奴隸。他在信中寫道,愛爾蘭的入侵者曾將他俘虜,並屠殺他父親家裡的男女僕人。
帕克斯頓對《天新社》說:「他非常清楚這些奴隸受到怎樣的煎熬,因為他曾是這類襲擊的受害人。在第五世紀,此類襲擊在所有不列顛群島是常見的事。他在某處遭劫掠,我們無法確知是在英國西部,或者是被囚禁在愛爾蘭。」
他有六年時間是負責照顧主人的羊群。
帕克斯頓說:「顯然,他不享受做奴隸的時光,而且希望這生活結束。因此,他肯定認同這些受害者的處境。」
聖人的信件在中世紀歷史中是獨特的見證。
這位歷史教授解釋:「我們沒有任何其他被野蠻人捕捉而生還的人第一身的敘述。我們沒有其他像這封信一樣的東西。」
這封信為在其他地方而寫的,希望科羅蒂庫斯和他的人聽到,成為群眾壓力。聖博德曾說那些聽到此信的人「不應討好這類人」,也不應與他們分享食物和飲料,直到他們釋放俘虜為止,並「在嚴厲的苦修和湧流的淚水中,向天主贖罪」。
帕克斯頓說,聖博德的風格帶點自我保護,因為「他有極大的機會遭到反擊,而他是知道的」。
她說:「據我們所知,他並未能將俘虜帶回去。我們所知道的是,這強烈抗議在整個時代中迴響。但他無法拯救到他們。」
她推測,聖博德必然感覺到「眼看著那些剛藉聖洗從詛咒中拯救出來的人們被抓去當奴役這一悲劇」。
至於聖博德,其信件尋求奴隸的解放並沒有廣泛流傳。它是保存在幾個地方,包括《阿瑪書》內。帕克斯頓說,此信在基督徒爭論奴隸制時,扮演了很小的角色,因為幾個世紀以來,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
聖博德是因著他的犧牲奉獻、祈禱和禁食的生活而人所共知。儘管他不是愛爾蘭第一位基督徒傳教士,但是他被普遍認為是最成功的。
帕克斯頓說:「因他所做的,愛爾蘭從此很不一樣,這就是我認為我們都應該欣賞的事,這是由一個本身很邊緣、在其自身教會中並不重要的人物所做的,他堅持面對各種障礙,並達致了一些確實美好的事情。」
來源:《Independent Catholic News》
全文見天亞社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