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要理講授談老年: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於三月十一日的週三公開活動上續談祖父母和老年人的聖召與使命:
在今天的要理講授中我們繼續省思關於祖父母的主題,探討他們在家庭中的價值和重要性。我會設想他們的境況,因為我也屬於這個年齡組群。
當我牧訪菲律賓時,菲律賓的百姓這樣問候我:「Lolo Kiko」,意思是方濟各爺爺;他們稱呼我:「Lolo Kiko」!首先我要強調一點:社會確實嘗試要拋棄我們,但天主絕不拋棄我們!祂召叫我們在生命各個階段都跟隨祂,況且老年更包含著一份恩寵、一項使命、一個真正來自天主的聖召。老年是一份聖召,亦不是「收槳入船」的時候。毫無疑問,這個階段的生命與之前的不同;而且由於我們的社會在精神、道德上,還未懂得欣賞這生命階段的真正價值,我們更需要自己去創造。的確,從前得長壽並不如此尋常,今天卻很常見。而基督徒靈修在闡述老年人靈修之時也會有點無從入手之感;但感謝天主,我們從不缺老年聖人聖女的見證!
去年我們在這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長者日」活動令我感動──廣場上擠滿人,我聽著老年人為他人奉獻的故事,聽到夫婦的故事:「今天是我們結婚五十周年」、「今天是我們結婚六十周年」;該讓那些輕易地對婚姻厭倦的年輕人看看這些老年人對忠貞的見證,那天在這廣場上有很多這樣的見證。這個主題在教會和社會範疇內,亦有待繼續反思。
福音讓我們看到一幅非常美麗、感人和令人振奮的圖像,那是西默盎和亞納的圖像,聖史路加在關於耶穌童年的福音中曾談到這兩個人。他們當然是老年人,「年邁老人」西默盎與「八十四歲高齡」的女先知亞納,這位婦人沒有隱藏自己的年齡。福音說他們每天等待天主的來臨,充滿信賴之心,等候多年。他們就是想看到那一天,迎接救主來臨的標記,預見救恩的開始。他們或許也有些認命,會在之前先死去,但那長久的等待仍佔據了他們一生,等待救主和祈禱是最重要的事。所以,當瑪利亞和若瑟來到聖殿滿全法律的要求時,西默盎和亞納因聖神的感動,趕忙迎了過來(參路二27)。年齡和等待的重擔頃刻消失,他們認出了聖嬰,發現了新的力量,找到了新的任務──就是感恩和為這天主標記作見證。西默盎即席吟誦了一首極美的讚美詩(參路二29—32),那一刻他成了詩人;而亞納則成了第一個宣講耶穌的人,「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論這孩子」(路二38)。
親愛的祖父母,親愛的長者,讓我們跟隨這兩位非凡老人的足跡吧!讓我們也多少成為祈禱的詩人──樂於按照自己的語言,重新解釋天主聖言所給予的教導。祖父母和老年人的祈禱對教會而言是份巨大恩典,是寶藏!它為整個人類社會注入無比智慧,尤其針對那些過於奔波、忙碌和煩惱的社會。有些老年人也應該為世人歡唱天主的標記,宣講天主的標記,為世人祈禱!請看看本篤十六世,他選擇藉著祈禱和聆聽天主,度過他生命的最後旅程!這實在美好!
上個世紀東正教一位偉大的信徒奧利維爾·克萊孟(Olivier Clément)曾說:「一個人們不再祈禱的文明,將是一個年老、失去所有意義的文明。這是駭人聽聞的事,我們最需要的是老年人的祈禱,而步向暮年的最大意義,就是祈禱。」我們需要祈禱的老年人,因為這正正是老年的意義。長者的祈禱實在美好。
我們可以為自己所得到的益處而感謝上主,以填補周圍因忘恩負義所帶來的空虛。我們可以為年輕一代的意願而代禱,為先人的記憶和犧牲給予尊嚴。我們可以提醒雄心勃勃的青年:缺乏愛的生命是枯燥無味的;我們可以告訴膽小的青年:未來的焦慮可以被克服;我們可以教導過於自戀的青年:施比受更快樂。祖父母們是一座宏偉朝聖大殿的永久「合唱團」,他們的誦禱和讚歌支持著在生命園地工作和奮鬥的團體。
最後,祈禱能不斷地淨化心靈。讚美並呼求天主可以避免心硬、忿恨和自私。抱犬儒主義的老年人,其對任何事皆袖手旁觀的態度很可怕,因為他失去了自身見證的意義,他輕蔑青年,不傳播生命的智慧!反之,長者若能鼓勵正在尋找信仰與生命意義的青年,這會是如何美麗!這確是祖父母的使命、老年人的聖召。祖父母的話對青年有特別的價值,青年亦明白這點。在我晉鐸那天祖母給我寫的話,我至今還帶在身邊,放在日課本內;我經常拿出來讀一讀,這為我很有幫助。
我多麼希望教會能挑戰丟棄的文化,感受年輕人與老年人重新互相擁抱的莫大喜悅!今天我祈求上主賜予這份恩典,這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