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前的教宗與聖母進教之佑
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每日頌禱中的聖詩第一句這樣說:「每當基督的子民遭受敵軍兇猛的威脅時,仁慈的貞女,從天降來助佑他們。」這詩句帶我們追憶歷史上,曾兩次回教的軍隊幾乎已穩勝歐洲基督徒的聯軍,而因為信徒們同心祈求聖母瑪利亞,聖母奇跡性地加入,使基督徒的軍隊能以寡敵眾,轉敗為勝。第一次是一五七一年的勒班陀(Lepanto)海戰,第二次是一六八三年由非常虔誠的波蘭君王索別斯基(Sobieski)所指揮的基督徒聯軍,成功地把那被回教軍隊圍困了兩個月的維也納(Vienna)城解救了。
那聖詩的第四句說:「在那值得慶祝的日子,被強橫擄走了五年的「信德導師」凱旋回到他的伯多祿聖城。」
那是二百年前的事。
強橫把教宗擄走的是拿破崙(Napoléon),那時的教宗——「信德導師」—— 是庇護七世(Pius VII)。
拿破崙生於一七六九,人雖矮小卻是一位天才軍人。十六歲入了巴黎軍官學校,法國大革命爆發時(一七八九)他還只是二十歲,但很快成了大將軍。
在「自由、平等、友愛」的口號下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按其瘋狂的邏輯,由三級(教士、貴族、平民「包括貧、富」)會議演成國民會議,由君王立憲演成共和國(國王被判死刑)。再經不同派別的鬥爭,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專政下的恐怖時代(幾萬人上了斷頭台),直至羅伯斯比爾也遭推翻,被斬首。一七九五年國會解散由五人督政府(Directoire exécutif)執政,那時歐洲其他國家怕革命成潮,組成反法聯軍,拿破崙就有了機會大顯身手,屢戰屢勝。但又為斷絕英、印貿易出征埃及,雖初勝,但海軍遠不及英國,結果不敵敗回。
那時督政府失敗,兩次宣布選舉無效。一七九九年拿破崙幫助推翻了五人督政府,由三人執政(Consul),可以說是結束了革命時期。
其實人民已厭倦於革命發展的混亂,把希望放在這位善戰的將軍身上,拿破崙自任首席執政,一八○二年更成為終身首席執政,根本成了獨裁的法國首領。
此際,拿破崙展出了他政治的天才,收拾了革命的殘局,推進了各方面的改革:國家銀行、教育制度、城市建設,「拿破崙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
對外的勝利及對內的改革,使拿破崙在一八○四年能「自封」為皇帝。
拿破崙知道法國革命在推翻神職界特權時嚴重削弱了天主教的勢力,但他也知道法國人民根底裡是天主教信徒,為幫助他的管制,他以為和教廷建立良善關係該是上策。
那時的教宗是庇護七世。他一七四二年生於意大利切塞納市(Cesena),十六歲就入了本篤會修道,讀書、執教多年,一七八二被任命為蒂沃利(Tivoli)主教,一七八五年轉任大教區伊莫拉(Imola)主教並陞為樞機。
一八○○年在威尼斯召開的樞機選教宗的會議(Conclave)中,在兩派的僵局中Giorgio Barnaba Luigi Chiaramonti樞機以非派別身份被選,取庇護七世為名,也就成了拿破崙的對手。
很快(一八○一年)兩位領袖簽成了一份協議(Concordat)。這為教會當然是件好事,因為法國教會已長期有某程度的「獨立自辦趨向」(gallicanism),現在頗負名望的法國領袖承認天主教是多數法國人的宗教,又承認教宗是法國天主教徒的最高領袖,為教會的合一非常重要。
簽了協議後,因國內「獨立自辦」派勢力的抗議,拿破崙加上了一些「附件」。教宗為顧全大局也只作了輕微的抗議。一八○四年竟也答應去巴黎為拿破崙加冕。
教廷官員並不太贊成教宗此行,但事實證明此行為教會帶來極好的效果,法國人民親眼見了這位良善的教宗,愛上了他。
大家知道在加冕典禮上,拿破崙竟從教宗手上接來皇冠自己戴上,又自己為皇后加冕。拿破崙驕傲的作風愈來愈明顯,他以為可以控制教宗(他曾說「教宗有多少軍隊?」)。但教宗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庇護七世不怕這位強橫的軍人,拒絕了他不合理的要求。
一八○八年拿破崙派兵佔領羅馬,一八○九年也佔領了那時的教皇國,教宗絕罰了他。拿破崙的手下把教宗擄走,先帶到意大利北部,再帶到法國。教宗就拒絕認可拿破崙任命的法國主教們。教宗和他的樞機團被隔絕了,身體和精神都遭受折磨。
但驕傲的人終於失敗了。拿破崙一八一二年進攻俄羅斯,直衝至莫斯科,俄軍退兵時把一切都燒光,法軍的輜重趕不上,莫斯科的冬天很厲害,寒飢交加下拿破崙決定徹退了,俄軍又追殺,六十多萬法軍,生回的只有二十萬。
一八一三年拿破崙的軍隊又輸給反法的聯軍。一八一八年四月拿破崙終於退位,被充軍到厄爾巴(Elba)島上。雖然他成功逃回法國並又做了一百日皇帝,但終於在滑鐵盧輸在聯軍手中,被流放聖赫勒拿(St. Helena)島上,一八二一年逝世,五十一歲。
拿破崙失敗了,庇護七世終於能從法國回到羅馬,羅馬人民熱烈地歡迎教宗回來,那是一八一四年五月廿四日。教宗說:「從明年開始,每年五月廿四日我們要慶祝聖母進教之佑瞻禮,因為是聖母救了我脫離敵人的手」。這就是進教之佑瞻禮的來源,正是二百年前。
從這歷史看來,進教之佑(Auxilium Christianorum)是「基督徒的助佑」,基督徒團體的助佑,也就是教會的助佑,尤其是教宗的助佑。
※※※ ※※※ ※※※
耶穌升天前的四十天內和宗徒們多次見面,看來主要是為給他們溫習了十字架及復活的道理。
聖若望在默示錄描寫:「那時亞洲的教會不容易明白,為甚麼天主面對他們正在遭受到的迫害卻沉默不言。」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二○○七年,致中國教會的信中說:「今日教會在世界不同地區也遭遇到嚴重的困難、誤會和敵視,這給我們帶來驚詫⋯⋯但這些苦難顯示出當人墮落於罪惡時所生的邪惡,也顯示出天主對世事的更高的引導。」
在那封信的結語中,教宗說:「願那在十字架下,懂得在希望的沉寂中,期待復活黎明到來的至聖瑪利亞,教會之母、中華之后,滿懷慈母之心⋯⋯伴隨你們,為你們轉禱。」他也定了五月廿四日,進教之佑瞻禮日,為全球教友為中國教會祈禱的日子。後來又親撰了「向佘山聖母禱文」。
在這二百周年的機會上,讓我們特別熱心地預備和慶祝今年的聖母進教之佑瞻禮(因今年五月廿四日是聖神降臨,瞻禮日延至五月廿五日),求聖母顯奇跡,維護教宗的權威,使他能自由地領導他在中國的子女,平安地做虔誠的信徒、良好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