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結束家庭要理首單元

期數
3716
刊登日期
2015.05.08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10 日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三月十八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家庭系列,他談到兒童,指他們是人類和教會的財富:

繼省思了家庭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母親、父親、子女、弟兄姐妹、祖父母──後,我想以兒童來結束這家庭系列要理講授的第一單元。我將它分為兩部份,今天我要談兒童是人類的重大恩典──他們確是人類的一份大恩典,但也是最受排斥的一群,因為他們連出生也不被允許;而下週我將集中探討幾種傷害孩童的創傷。我想到上次亞洲訪問時所遇見的許多兒童,他們充滿生命和熱情;但我也看到世界上許多兒童在不宜居住的環境中生活。的確,從一個社會如何對待兒童,已可在道德及社會學上判斷出它是自由社會,還是只由國際利益支配的社會。

首先兒童提醒我們,大家在幼年時期需要完全依靠他人的呵護和寵愛,天主子也不例外。這是我們每年在聖誕節默觀的奧跡,聖誕馬槽的圖像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向我們傳遞這個事實。但令人好奇的是:天主並不難讓兒童明白祂,兒童也很容易理解天主。福音記載了一些耶穌關於「小孩子」的動人精闢言論並非出於偶然。「小孩子」一詞表明,所有人都有賴他人的幫助,尤其是兒童。例如,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瑪十一25)祂又說:「你們小心,不要輕視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因為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天使在天上,常見我在天之父的面。」(瑪十八10)

所以,兒童本身就是人類和教會的一筆財富,因為兒童不斷提醒我們進入天國的必要條件,就是不可自負,卻需要得到幫助、愛和寬恕。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得到幫助、愛和寬恕!兒童也提醒我們另一件美好的事;他們讓我們知道自己永遠是兒女。一個人即使長大成人或步入晚年,即使為人父母,即使身居要職,這種種角色背後始終有他作為兒女的身份。我們眾人都是兒女。這帶我們回到事實,就是生命並不是我們所給予,而是我們所領受的。生命的重大恩典就是我們所領受的第一件禮物,即生命。有時我們會忘記這事實,似要將自己作為生命的主人;然而,我們根本就是從屬依賴的人。我們在各個年齡階段、各個境況中、各個社會階層裡都感到自己是或仍然是兒女,這是我們萬分欣喜的理由。這是兒童傳遞給我們的主要信息,僅僅是他們的臨在就足以提醒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是兒女。

兒童給人類帶來諸多恩典、巨大財富。我只談其中幾項。他們以信賴和純潔的目光觀察事物。孩子本能般信任爸爸媽媽;對天主、耶穌和聖母具有本能的信賴。同時,兒童的心目純潔,尚未被怨恨、虛偽和生活的「積垢」所污染致心靈硬化。我們知道兒童也有原罪,有其自私性,但他們保存著純潔以及心靈的單純。兒童不是圓滑的人──他們感覺甚麼就說甚麼,看到甚麼就說甚麼,而且坦率說出。他們會常常令父母尷尬,在別人面前說:「我不喜歡這個,因為它很難看。」然而,兒童說的正是他所看到的,他們不是虛偽的人。他們還沒有學會我們成人很不幸地已精通的那虛偽的學問。

此外,兒童藉著他們內在的單純,能帶來接納和給予溫柔的能力。一如聖經所言,溫柔是擁有一顆「血肉」的心,而非「鐵石」的心(參厄三十六26)。溫柔也是一首詩:是對物與事的「感受」,不將它們視為純粹的物品──使用它們,只因為它們有用。

兒童有微笑與哭泣的能力。有些孩子,當我伸手擁抱他們時會微笑。其他孩子看我穿著白衣,以為我是醫生,我來是為他們打預防針,於是就哭了,這全是出於本能啊!兒童正是這樣:微笑和哭泣,這兩件被我們成人所壓抑的事,我們不再有這能力……許多次,我們皮笑肉不笑,我們的笑沒有生命,是不自然的笑,也是造作、滑稽的笑。兒童的微笑卻發自內心,哭泣也出自本能。外表由心而動,但我們的心總是自閉,喪失了微笑和哭泣的能力。因此,兒童可以重新教我們如何笑、如何哭。我們當自問:我可是自發、坦率、懷著愛地微笑,還是造作地笑?我還會哭嗎,或者我已經失去了哭泣的能力?兒童正正教我們回答這兩個非常人性的問題。

為此種種原因,耶穌勉勵祂的門徒要「變得像小孩子那樣」,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參瑪十八3;谷十14)。

親愛的弟兄姐妹,兒童帶來生命、歡樂和希望,也帶來麻煩,但這就是生活。兒童當然也會令人操心,有時會帶來許多難題。可是,有這些使人操心的事和這些麻煩的社會總比一個憂傷和死氣沉沉的社會好,因為死氣沉沉的社會沒有兒童!當我們看到一個社會的出生率勉強只達到百份之一,我們便可以說,這個社會是憂愁的,是死氣沉沉的,因為,它沒有兒童。

(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