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重塑鹽村古貌

期數
3716
刊登日期
2015.05.08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10 日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文化豐富多姿,各式農具的創造、改良及發展,為農民減輕辛勞之餘,亦促進農耕技術發展。鹽田梓小島位於香港東北西貢內海,由於交通不便,出入市區路途遙遠,因此島上村民多開闢農耕地,設灌溉系統,種植稻米、瓜果和蔬菜,建造鹽田,在此地耕種及曬鹽,數百年來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在獨特的周邊村落文化影響下,鹽田梓村的農業持續發展,漸漸形成一種糅合客家文化與華南周邊習性的農耕體系。而由於遠離市區之故,村裡的現代化發展腳步得以放慢,小島的古舊建築、自然風光亦得以保留至今。村居的一磚一瓦,以至村民所使用的日常器物,皆有舊時味道。質樸的瓦缸陶砵,色彩斑斕的五彩瓷碗,每一件器物都代表了舊時村民的生活點滴。用以耕作的工具,與古書所載幾乎無二,滿載前人的智慧,但仔細觀察卻又隱藏著精巧獨特的改良,更貼合時人的實際需要。

上世紀末農田逐漸荒廢,村民紛紛離鄉外出。為保留此處的村民生活原貌,鹽田梓村民委員會在村民搬離後,特意收集了一批農業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至二OO七年,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再蒐集有歷史價值的器物和文書。這些文物豐富地反映了香港邊緣村落社區的歷史和文化面貌,是村民和香港大眾的集體歷史記憶。

鹽田梓村所採集到的生活盛器和農耕用具,種類多元,均屬於華南系統。農具可約略分為耕種、挖掘、收穫、運輸、加工等類別;而單是盛放東西的盛器,類型更是多不勝數,如桶、瓶、罐、杯、碗、籮、筐、籃等。這些農業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古風甚濃,絕大部份都可以和明清傳統版刻插畫比較。這些版刻包括明代《便民圖纂》(初刊於弘治十五年,1502)、《天工開物》(初刊於崇禎十年,1637),清代《御製耕織圖》(初刊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等。

鹽田梓村民所遺留的物品及器具,製作構造、使用方式均與明清版刻所示一脈相承。在農業機械化和煤油電力出現之前,傳統農具經過祖先千百年智慧的錘鍊及改進,仍代代相傳,改變不大,是現今機械用具所不能及的。

西貢鹽田梓村鹽光保育中心將於五月十六日(週六),下午二時至四時假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舉辦題為「天工開物:鹽田梓收集的客家村落文物與明清版刻插畫」的公眾免費講座,由前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林業強教授主講。

 

  • 講座需報名,查詢黃泳兒,電話:2742 3701
    電郵:[email protected]
  • 鹽光保育中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