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心靈教育活動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四月二十一日舉辦座談會,來自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辦學團體分享如何培育學生的個人品格。
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於四月至七月舉行一系列座談會,題為「愛人以德:倫理、品德與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四月二十一日的開幕禮上,教院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院長汪雅量教授(Alan Walker)致辭說,要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須由整個教育團隊推動,讓學生從學習中實踐德育。
開幕禮後舉行「學校教育如何有助塑造個人品格」開幕座談會,出席講者均指出,學校推行倫理、品德與生命教育,能展現辦學團體的理念,有助學生培育個人品格。
講者之一、香港佛教聯合會學務總主任李少鶴校長指出,透過品德及生命教育,培育學生成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人,以建立正確人生方向。他表示現今學生面對個人、朋輩、家庭及社會的轉變,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有助學生面對逆境,他說:「當自小培養感恩的心、不驕傲、虛心學習的生命智慧。」
另一講者、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總課程主任陳乃國博士,介紹中心推出的宗教及道德教育教科書及教材,它們適用於天主教中、小學和幼稚園,並闡明教會辦學的信念。目前課程已由幼稚園編寫至初中第三冊。
陳乃國根據去年八月統計指出,全港共二百五十六間天主教學校,學生人數逾十五萬八千名,當中信徒學生只佔一成一,為此教區設立中央課程,以支援各校宗教教育,他期望學生離校後會以昔日所學為指引,作出附合道德的抉擇。
此外,保良局教育總主任(小學及特殊教育)劉志聰肯定培育學生品德與生命的重要。他舉例說,一所全校四成學生因家庭問題需入住保良局的宿舍,半成家庭領取綜援或全津學童資助,該校以優化成長課設計價值教育,教師個別照顧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與學生建立關係,帶出「每個學生也受教」的信念。
另一講者、聖公會中學校長會主席戴德正校長,他由幼稚園至中學,以至從事教育工作也一直服務聖公會屬校;他指聖公會崇尚「中庸之道」,既不勉強,也不硬灌;重視信徒校長及教師的榜樣,助學生體驗愛人如己的基督精神,從宗教角度思考人生意義。
席上,有基督徒中學教師指出,面對功利的教育制度下,校方多重視學生入讀大學率,或側重學術成就,推動品德教育常面對困難。李少鶴校長回應說,儘管遇到挑戰,最重要是教學熱誠,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學生努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