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慈幼會吳希義神父金禧:
自從三歲時得到一張鮑思高神父的聖相後,慈幼會士吳希義神父便立定主意,一心要當個神父,即使後來生活艱苦,但在天父的安排下,他終於走上司鐸聖召的道路,他說:「我本一無所有,現在卻一無所缺。」
吳希義於一九三一年生於廣州順德,是家中長子,下有一弟一妹,他在嬰孩時領洗,父親是軍醫。約三、四歲開始,吳神父已跟隨熱心侍主的外祖母到聖堂,「我時常學神父開彌撒,以葵扇當作聖體皓光,又將山楂餅裝作聖體,披著毛巾舉揚『聖體皓光』 ,模仿神父朝拜聖體,⋯⋯我在小時候已很想成為神父。」
一九三四年,聖若望鮑思高冊封聖品,他隨家人到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參加慶典,得到一張鮑思高神父跪在聖母像前的聖相,相片中附有鮑聖的衣服聖髑,「當時年紀小,並不認識鮑思高神父,外婆將聖相珍而藏之,後來逃難輾轉來到香港,她仍保存著這張聖相。」
日本侵華時,吳父準備安頓好家人後,便繼續隨軍隊工作,誰料不久殉國,「我們一直與父親失去聯繫,直至八年後才得悉他早已離世。」
吳神父來港時只有五歲,一家人在港的生活只靠母親及外婆維持,外婆在聖保祿學校為女宿生清洗校服,母親則在瑪麗醫院工作。
初期他們一家住進學校的宿舍,「每天清晨四時,外婆便要我們起床到聖堂,跟隨修女默想、望彌撒。」每當外婆整理校服時,他便在旁帶領念玫瑰經,好讓外婆不用數算著念經次數,這習慣培養他熱心恭敬聖母。
後來他們遷進薄扶林的太古樓,吳希義便在鄰近的露德聖母堂參與彌撒,當時的法籍神父得悉他想當神父,遂介紹他入讀聖類斯學校寄宿,更為他申請免學費,「我由小學三年級讀起,但那時我已十五歲。」他說,那時家境艱難,幸得免費讀書的機會,不用加重家人負擔。他說那個時候所接受慈幼會的教育,造就他日後加入慈幼會接受司鐸培育。
吳神父一九五四年進入澳門備修院,中四返港到筲箕灣慈幼會修院接受初學培育,再先後到香港及澳門實習,服務寄宿學校。
「我喜歡與青年一起,寄宿服務有如度小修院生活,主日兩台彌撒……週一下午唱晚課,每天早晚念玫瑰經,飯前有聖體降福,每晚也與學生一起。」他說,即使暑假,也要陪伴無父母的學生,只有每年的退省才能休息。
實習結束後,他到意大利修讀神學,一年後回港實習兩年再次到意大利繼續其神學課程。一九六五年在羅馬晉鐸時正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同他一起晉鐸的會士共十七人。
晉鐸回港後,他曾在澳門辦的學校及修院服務,亦有十多年在香港的小修院與修生一起。後來他被派往香港鄧鏡波書院教學十七年,至一九九一年,時值六十歲的吳神父退下教學工作,服務聖安多尼堂至今。
吳神父在聖安多尼堂一直負責善別服務,並為堂區設立善別小組;他說,要妥善協助亡者家屬處理後事,使他們在失去親人時也感到安慰。
令他那麼看重善別服務的原因,原來是他母親臨終時,他未能趕到醫院為她施行臨終聖事,吳神父為此感到難過,「我往後也要為亡者辦妥所有事,包括守靈、出殯及上山等,以示對亡母的補贖。」他會為家屬講解禮儀程序,邀請他們負責禮儀,如讀經、分享生平等,「過去有家屬從中感到關愛,後來還加入了善別小組。」
吳神父晉鐸時以「願你的國來臨」為格言,表示願意以司鐸身份推廣天主的神國,向未信教的人傳福音;五十年後,他以「我靈讚頌上主,願祂的國來臨,願祂的旨意奉行!」來形容自己的鐸職之路,他說:「成為神父全是天主的恩寵,聖召過程中遇到許多貴人,助我度過難關。」他說自己是從一無所有走過來,現在已是一無所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