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中的合一與服務

期數
3717
刊登日期
2015.05.15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17 日

五月十七日耶穌升天節,也是普世教會慶祝「世界傳播節」的日子,本版匯集文章,探討電台廣播、函授課程、網上信仰培育等課題。 ——編者

如果要說香港教會的合一運動,香港電台中文宗教廣播顧問委員會堪稱歷史最悠久、最默默耕耘、風雨不改的表表者。

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電台希望在大氣電波有一個宗教節目,便聯繫了香港基督宗教的五個宗派:聖公會港澳教區、中華循道公會、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香港浸信教會和天主教香港教區,組成「香港電台中文宗教廣播顧問委員會」(以下簡稱「中播會」),協力製作宗教節目。超過了半個世紀,這幾個宗派合作無間,每逢星期六黃昏及星期日黃昏,透過大氣電波都可以收聽到我們錄製的節目。

(一)廣受歡迎的「天降甘霖」節目

頭二十年,「中播會」每週錄製「主日崇拜」,由五個宗派派出神職人員輪流主持。到了一九八四年中,「中播會」將此節目更名為「天降甘霖」,同時在形式和內容中有所調整,漸次加進廣播劇,短講和聖詩詠唱等,起初甚至是教會派出詩班親臨錄音,可見大家都非常認真。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十分簡單,家中的收音機是主要的娛樂來源,晚飯前後一家人圍著收聽我們的宗教節目,其樂融融。至於在醫院或監獄中的朋友,能夠聽到主日崇拜的廣播,更為他們帶來安慰與祝福。

「天降甘霖」節目的廣播劇受到聽眾的歡迎與好評。在一九八八年,「天降甘霖」還成為同時間收聽率最高的節目,佔總收聽率的百分之三十。此外,天主教香港教區將「天降甘霖」廣播劇,置入自設的信仰熱線選項中,也同樣地獲得公眾熱烈地反應,該項目在九七年間共獲一萬多個來電選聽。這麼多年以來,「天降甘霖」錄音帶也經常出現一掃而空的情況。除了香港,「天降甘霖」的盛名還遠播海外,連紐約長老會也慕名而來,要求允許他們在社區播放。

(二)「豐富的人生」雜誌式節目

早期的「豐富的人生」節目製作,主要交由五個宗派各自負責。直至一九八四年,通過聘請一位全職同工,負責製作及主持節目。這項更動,頓時為節目注入了新的元素。

以後讓節目開設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新環節,包括「心橋集」,邀請香港基督教社會服務處輔導員解答聽眾來信;報導教會活動的「每週通訊」;「生命的詩篇」;「情簡、戀曲、輕唱和」;「像她 這樣的一個女子」;「日月之下有乜事」;「星空下的黃昏」;「日月之下都市人」等。嘉賓主持方面亦有不少知名人士,如畢華流、翁信固、張秀芸、葉萬壽、羅乃萱和黎泉輝等。

踏上二OOO年後,由於當時香港的經濟環境並不理想,節目有一系列以「風暴有情天」為主題的環節,鼓勵港人積極面對未來。幾年下來,製作的環節還有「從心看天下」、「教會事香港情」、「有福的人」、「醫生有心」、「靜修之旅」及「彩虹下的見證人」等。配合「教會事香港情」系列的播出,更在二OO六年舉辦宗教文化之旅,使廣播節目更趨立體化。

(三)青年節目「成長路」

在一九八三年,香港電台建議我們製作兩個小時的青年節目。為此特別聘請鄧惠欣來製作,後來命名為「成長路」的青年節目。

該節目內容以青年人所面對的問題為主,主要通過廣播以聖經為基礎的積極人生觀和對世界事物的看法,來傳遞福音真理。該節目剛開始時只有三個單元,因播出後深獲好評,所以後期增加至七個單元,並以雜誌式的形式製作。

「成長路」生動活潑並貼近年青人的呈現方式,在年輕聽眾群中引起巨大迴響。因此節目策劃組舉辦了附加活動,促進主持人跟聽眾之間的互動與接觸,其中包括一九八三年九月九日的「口唱心和」音樂會、「我的成長」徵文比賽等。在一九八五年,「成長路」甚至將節目中各環節的稿件集合成刊,出版四頁張的季刊「成長通訊」,派發給教會與學校。

(四)子夜彌撒

早期,我們每年平安夜都會義務地協助香港電台主持子夜彌撒的轉播。到了一九八四年,正式將它列入我們每年十二月廿四日晚的例行活動。

 

  • 作者吳思源為香港電台中文宗教廣播顧問委員會主席/委員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