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保障的前景
大約一年前,政府委託周永新教授深入研究未來退休保障的發展及計劃,現在一年已經過去,據稱研究已接近完成階段,大約年中可以提交報告。
其實年紀稍長一點的港人都應該很清楚,退休保障這問題早在七十年代已經被廣泛討論,有關的建議和方案也不少,民間組織多年來鍥而不捨地持續訴求更是有目共睹。可惜爭議多年,虛耗時日,最終要在二千年才推出強積金,雖然總算有點突破,但勞資雙方供款太少,而且強積金成立太遲,錯過了八、九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的日子,再加上強積金可對沖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結果退休人士能得到的金額非常有限,在生活費用急速上漲的今天,無異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與此同時,時光飛逝,踏入二○一四年,距離大戰結束已是六十九年,戰後嬰兒潮所引伸的退休潮洶湧而至,目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為一百萬,早前政府預測到二○三三年時每四名港人即有一位長者。最近更指出到二○四一年撫養比率會增至百分之四十九點七。明顯地問題已經逼近眉睫,不容再拖。其實這些年來,許多團體和學者對此問題均已作出詳細分析和計算,也為解決方案出謀獻策,故社會大眾對此問題應不陌生,而解決方案也應耳熟能詳,所以即使再研究,能找到新意的可能不大,最終主要還是取決於不同持份者的利益考慮和平衡而已。
現在距離報告提交的日期雖然還有兩、三個月,但從一些相關報導應可掌握大約的情況。一般意見都傾向退休保障能照顧全民,所有六十五歲及以上長者都能受惠,但現存的強積金仍要保留。保障金額應在每月三至四千元之間,也有政黨提議以入息中位數的四分之一計算,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錢從何來。似乎多數的意見都認同政府、僱主及僱員都應參與供款。如無意外,相信日後的主要討論甚至爭論,會在於供款的多寡之上。
綜合不同竟見,似乎政府這一方應是供款的最主要部分,有提議是一半,因為政府目前為長者所提供的福利如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和綜援等已不少,在新的退休保障計劃中,這些款項均可注入,故政府實際的額外承擔應不太多。有報導更指出目前政府在上述三項長者有關的支出,基本上差不多等於退休保障估計金額的一半,政府其實不用多花公帑,即可完成上述計劃。初步來看,這方案應該不錯:一方面對各持份者的影響不算太大,但同時又可完成爭議多年的退休保障計劃。
但想深一層,情況會否如此理想呢?首要考慮的是長者人數與日俱增,負責供款三方的承擔會不斷增加,如前文所述,十多二十年後長者人數將會倍增,到時政府是否也一樣會承擔一半的支出呢?最近財爺在財政預算案指出,如果政府的經常開支增幅持續高於收入增長,長遠而言,有可能出現結構性赤字,財爺更建議成立未來基金,變相凍結了政府部分儲備,雖然說是為應付人口老化而設,但不肯定用於支援退休保障的經常開支方面。當然,我們不知道政府政策如何,但如此一來,政府這部分的主要供款恐怕不能太樂觀了。此消彼長,如果政府的承擔減少,那麼僱主僱員的供款就要增加,由於保障是即時推行,那表示供款者是現有在職人士,而受益人則是退休長者,如果僱主僱員的供款率提高,恐怕阻力不少。總的而言,雖然困難不少,但退休保障這問題拖延太久,錯失時機,希望大家都能和衷共濟、從長遠考慮,不要再把今次的機會輕輕放過。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