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習俗的屬靈深意
拯望會的「希望之友」於三月二十九日慶祝在香港成立五十周年,以千計成員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為煉靈祈禱。這份信德實在可貴。
下週六的清明節,以及十月重陽節,已成為中國人掃墓祭祖的重要傳統節日。這兩天的前前後後,所有墳場都擠滿孝子賢孫,扶老㩦幼,手持鮮花或祭品,一步一步走到先祖墳前,向先人叩拜。其中清明時節上墳這傳統習俗,更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的晉文公,屈指算來,差不多有長達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曾子讚頌上墳向先人掃墓,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行為,因為對亡者尚那麼敬愛,對在世的人就一定會更具愛心。
在香港,清明節和重陽節兩節日都是公眾假期,故此,這兩天可見到人山人海的掃墓者,延續這有意義的習俗;當然更盼望這慎終追遠的傳統能流傳下去。至於身為天主教信友的我們,對曾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那一句話,在信仰的光照下會否有更深的意義?
清明節感恩祭經文指出,這節日除了追思先人,為他們(煉靈)代禱外,更要人們感恩,毋忘祖先養育劬勞之恩。同時提醒一眾後人,要從基督救恩的食糧中取得充沛的力量,在生活中結出逾越的美果,以幫助後輩效法祖先的芳表,承先啟後,透過福音生活,造福子孫。(見清明節感恩祭集禱經及領聖體後經)
信仰告訴我們,天主教除了敬重已故的親人外,更非常關心他們來生的去向──他們離開這個世界後,是立即升天堂,還是要先到煉獄淨化?或是墮進地獄受永罰?因而每年的十一月,教會以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為已故的亡者祈禱、獻上感恩祭、為他們求大赦,懇求天主恩賜先人能早點升上天堂,得見天主的聖容。為先人早登天堂而祈求上主,可說是極具愛心的美德,也把「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行為推到屬靈的層次。
當然,對中國教友來說,每年除了十一月整個月份外,更比其他國家的教徒多添兩個紀念已故親友的傳統節日──清明和重陽。我們可有反省過,在這兩個傳統節日裏,大家除了掃墓外,有沒有好好地在這兩天,為我們的先祖祈禱或獻上感恩祭呢?其實,清明和重陽除了是紀念先人和為他們禱告的節日外,還該有更進一步的修德意義,那就是反省自己在世終向的最恰當時刻。試想,當我們站在先祖墳前時,除了關心先人離世後的去向外,不也該關心一下自己若此刻去世,會有甚麼歸宿:天堂、煉獄抑或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