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四到香港人身份
邁向六月,民間已開展悼念六四的活動,教會團體亦舉辦祈禱聚會,追思天安門事件中犧牲的學生。這是出於良知的悼念,也反映出香港人對中國的感情。不過,近日在悼念六四和一些其他議題上,都出現了關於本土、香港人身份的討論,催使我們再次思考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香港社會近年的政治與社會張力,令不少人重思中港關係,況且「國家」一詞又涵蓋大地山河、民族、人民甚至政權的多個幅度,這讓香港人在反思身份定位時,難免出現分歧。
分歧背後,是希望社會、掌權者正視人心走向,以及社會團結的因素。雖然,政府統治時常以國族團結作為口號和手段,但國族團結不應成為加諸人民身上的包袱;反之,它應成為凝聚人民及促進共享,為推動民主與公益的重要元素。
翻看歷史,不難看出人民團結能對國家發展產生正面作用。教會內的《民族發展》通諭亦提到:「民眾對於國家的發展,是負有天賦之責的。但若彼此隔離,那就不能完成其責了……。」(77)《和平於世》通諭亦肯定民族因著其共同之處去建設社會,是為建設公益:「每一民族所具的固有特徵,應視為該民族公益的因素;然而這些特徵並非公益的全部。」(55)
在香港,過去二十五年來都有數以萬計市民,因著良知而出席悼念六四活動,這也反映了四海華人本是一家。
基督徒懷著信德悼念六四同胞時,也不應忘記以信、望、愛的眼光看待歷史:信德使基督徒明認天主是歷史的主宰,在短暫的黑暗中保持信心;倖存者對真理的堅持加強基督徒的望德,堅信真相終有日能夠彰顯;愛德喚起人的同理心,肯定犧牲者是為維護真理而流血,並理解歷史傷痕和倖存者的痛苦。
有輿論質疑是否應繼續以目前的形式悼念六四,甚至應否悼念六四,這些質疑背後,提醒香港人需要把民主價值內化,不要只停留於悲情的悼念之中,甚者更應連結到本地的民主訴求之上。這也讓大家反思自己可以為本土,以至中華大地所擔當的角色。
基督徒應放眼世界,關心各地人民的困苦,透過祈禱的力量加強對主對人的信心,並透過以愛德行動及先知角色,實踐建設社會的任務。願信仰能把爭議聲化作動力,讓社會省思香港人的身份與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