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飄泊離家的人
二○一五年已過了泰半,在全球,今年變成了難民和遷徙者年──數百萬人由於戰爭、宗教或種族衝突、赤貧等問題而流離失所或被迫逃離家園。
可是,由於難民議題的新聞價值未受重視,身處香港的我們難免對這些遠方的新聞,如來自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也門、南蘇丹和中非共和國等地的難民和流徙者所面對的重大人道危機,以及來自孟加拉和緬甸的海上難民等新聞,感覺疏離。
「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Migration)形容敘利亞內戰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龐大的人口轉移」,至今敘利亞境內超過八百萬人流離失所,另外四百萬人離開敘利亞。多年來,非洲大部份國家成為派系和種族紛爭、破壞環境的受害者,估計目前有一百萬流徙者住在波斯灣與非洲沿岸一帶的難民營,等待開展比家鄉更好的新生活。
教宗方濟各於去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首次向歐洲議會致辭,呼籲歐洲各國領袖要更努力去協助數以千計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歐洲的流徙者,並提醒他們要阻止地中海變成「大型墓園」。幾個月後的最新發展竟不幸如教宗所料:九百五十四名難民於今年四月十九日難民船翻沉慘劇中死亡,當時該艘滿載難民的船隻在離利比亞海岸約一百公里外沉沒。
際此西方國家努力解決這危機,亞洲情況亦不容樂觀。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的外交部長參與了長達十天的艱巨談判,才達成協議,同意拯救數以千計缺水缺糧、在安達曼海上漂流了數星期的羅興亞人和孟加拉人。
緬甸甚至沒有出席五月二十九日的曼谷會議,而該會議正要是解決主要由緬甸一手造成的危機。
社會漸漸喪失包容與接納,香港人又能否對這些危機置身度外,或認為此刻事不關己?實情是,香港社會對尋求庇護者也欠缺包容,新近的例子就是近期十二歲中國內地男童肖友懷非法留港九年的事件。
雖然入境處曾向肖友懷發出臨時身份證明書,讓其短暫逗留香港,但仍有部分人示威抗議,到學校門前大叫「返大陸」等口號,這全因有指校方曾經表示若當局容許,願意安排肖友懷入學。
肖友懷個案實屬悲哀──他出生後已遭父母遺棄,而在香港這塊陌生土地上,他首先學習到的是恐懼自己周遭環境,每天提心吊膽會被捕;到他終於自首,卻遭一些人拒絕,他最後亦要離開香港。
我們是否確信自己就是這片土地和家業的當然主人?若答案是肯定的,就不會有那麼多昔日或曾擁有財富與物業的長者,要在老人院度日。縱使我們現在擁有一切,但難保他朝會淪為尋求庇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