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兩極
作為天主教香港教區的牧者,湯漢樞機上星期頒發、題為「政制改革與香港社會福祉」的牧函,確實發人深省。在不捲入,但也不迴避政治爭議的同時,湯樞機從信仰高度出發,為當前政改困局給信友提供了清晰指引,在這令人窒息的初夏,吹來一陣清新空氣。
我個人以為,讀這篇牧函,必須放到現在香港的處境中去讀。
於此本土及分離主義喧聲奪人的日子裡,牧函突出了對香港和對祖國的熱愛,重新完整地肯定我們香港人、中國人、基督徒的三重身份。
當港府和中央大員多次表明二O一七年特首普選方案沒退讓空間、是「終極方案」時,牧函毫不含糊地重申「除非提名委員會真正『有廣泛代表性』,而且所採用的程序確實符合『民主』,否則《基本法》所規定的普選之『最終目標』就不能實現」。
同時,在泛民再三表示用捆縛式投票否決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時,牧函呼籲教友回歸個人內心,「透過祈禱和個人反省⋯⋯作出個人抉擇」,更為立法會議員祈禱,期望他們「秉持良心⋯⋯投下決定性的一票」。
對於如何處理社會紛爭,牧函提出了一個方向。回應瀰漫社會的一股但求達到目的,不惜採取對抗衝突手段的風氣,牧函呼籲以仁愛之心說出真理,不要互相對抗或動武,而是透過彼此交談及和諧合作來達致公義。
當不少人的注意集中在立法會投票結果,和計算結果如何影響二O一六的選票分佈的時候,牧函要我們注意更根本的問題,共同努力面對「政改立場兩極化背後的因素,包括誤解、曲解,以及不信任」。
還有,我個人以為,閱讀這篇牧函,更不能斷章取義,各取所需,而要作整體閱讀。
牧函超越狹隘、非此即彼的兩極思維,不站到「斷然否決某具體方案」一邊,也不支持「袋住先」的選擇。它給我們示範了甚麼叫做「亦此亦彼」的中庸之道。它一方面指明「行政長官候選人的產生,不應受到不合理或者不公義的限制」,另一方面亦「勸勉各方同心協力,對現有政改方案中民主不足之處和其他可見的缺陷,作出修補」,並「懇切呼籲信友⋯⋯支持各方找出憲制上有效而道德上合乎公義的解決方法⋯⋯」。
作為道德領袖,湯樞機透過牧函,提出了兼顧彼此、以真誠、對話、信任、仁愛、公義為基礎的指引。至於如何實踐,就要看我們能否放下一己私見,以寬闊包容的胸襟,整合分歧,同心同德,為港人福祉尋求正確的、「可能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