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每天都是聖週四

期數
3723
刊登日期
2015.06.26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6 月 28 日

若干年前,筆者在美國耶魯大學的神學院進修,才知道成立大學的歷史與神學院息息相關。耶魯神學院原是為栽培公理宗的牧師而設立,但時移世易,六十年代開始便有合一運動,現時的學生來自不同基督宗教宗派的學生,教席間亦有過一些天主教神父及修女及平信徒學者甚至院長,最出名可算是盧雲神父,他當年在耶神任教,現在神學院仍有一個小聖堂以他為名。

我讀書的那兩年,最多的學生卻是天主教背景,他們都不是教區的修生,因為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培育,都是要在宗座核准的神學院。所以這裡的學生,大多是平信徒。

耶神的一個特色,是每天十時半都有崇拜禮儀,會邀請不同的著名牧者證道,亦有時候可以讓神學生作講道訓練或實習禮儀設計。因為耶神有來自各個不同傳統的學生,而每天的這個十時半的崇拜都會反映不同教會的特色。難忘的是當輪到天主教學生的參與時,我們想了很久才想到禮儀內容。原則上,為了表達共融,聖體聖事是最好的禮儀;可是面對基督新教的朋友,我們又不能舉行彌撒,雖然我們學生群中,剛好有一位耶穌會的神父。

按照天主教教會的規矩,天主教教會與基督新教的教會是沒有互領聖體(餐)的。意思是,基督新教教友不能到天主教彌撒領聖體,同樣,天主教徒也不能到基督新教的聖餐崇拜中領聖餐。那麼,在一個推崇合一的環境中,如何用禮儀表達共融?

最後決定,我們不舉行彌撒,而以濯足禮代替,雖然那天不是聖週四。天主教禮儀中,一年才舉行一次的聖週四的濯足禮,不可以說是最典型的天主教禮儀,(相比之下,基督教門諾會的信徒,一年舉行四五次的濯足禮,而且不限神職人員負責洗腳的角色,而是各教友互相洗腳)。雖然這樣,我們天主教學生,決定以濯足禮去表達,因為主耶穌在設立聖體聖事時,祂在晚餐中為門徒洗腳,讓共融的概念,不止限於心靈及禮儀上,而是延伸到彼此服務。

那天,四位學生(貧道是其中一個)在教堂中心負責洗腳的站,歡迎任何會眾排隊接受洗腳。這一次的經驗,透過接觸那涼涼的水、重重的水瓶、軟軟的毛巾、及參加者的各樣大小形狀的腳,使我深深感受到一種共融。聖體聖事強調與基督的體血不但接觸而且領受,濯足的禮儀表達服務是一種身體的接觸、要身體力行(粵語說「落手落腳」)、而且手部足部的接觸,也表達了大家都是基督內的手足,這樣的身體接觸也是一種共融。

這樣的創意禮儀在我們一般的主日彌撒中,不會出現,但是次經驗豐富了我對聖體聖事的體認。如果我不能把聖事中與主結合的共融,延伸到生活中的彼此服務,看不出每一個「他者」都是基督內的手足(兄弟姊妹),願意為他們伸出雙手雙腳去付出,我又怎配得所領主的身體?原來每天都可以是聖週四,紀念祭台上的餅酒的奉獻,就是耶穌體血的犧牲,要求領受者在生活中,同樣身體力行的犧牲服務。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黃潄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