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協進會牧職計劃

期數
3724
刊登日期
2015.07.03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7 月 05 日

(本報訊)來自不同基督宗派的牧者及信徒,分享不同年代參與基督徒合一與社會事務的經歷,講者肯定本地的合一進展,並強調合一運動具備社會幅度。

基督教協進會及基督徒學會合辦的「普世合一運動——暑期牧職實習計劃」六月十七日假油蔴地塔冷通書舍舉辦講座,題為「不同年代的對話:合一歷史與踐行」。

講者回顧不同年代的合一關係,談到七十年代時,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說,那是他最寶貴的年代,當時正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結束,整個教會重新起步,讓他接觸到各種思想。

夏神父指當時的李景雄牧師、魏志立神父、徐誠斌主教等皆致力推動合一運動,這氛圍讓他有不少的啟發。

基督徒學會前總幹事胡露茜說,七十年代是她的火紅年代,那時各宗派的牧民培育層面寬闊,共享資源,交流密切,這讓年輕人感受到合一運動並不抽象,而是可實踐的目標。

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的劉子睿牧師說,天主教和聖公會有不少相似之處,小時候也有聖公會教徒建議他多認識天主教,這反映當時氣氛共融。

談到新一代基督徒的關社參與,中華基督教會「基順愛的家」宣教師劉寶珊及基督徒學生運動執委會會員蕭咏詩肯定基督徒團體對社會的責任,她們亦分享關社經歷,如六四燭光晚會、守護菜園村、雨傘運動等,這讓她們意識到「合一」不只限宗派間的事情,更要提升其社會幅度。

 

夏其龍:合一具備社會幅度

對於合一與關社,夏其龍神父指兩者息息相關,基督徒應在社會中活出上主的旨意。對於過去天主教和基督教人士曾嘗試編訂合一版本的聖經,惟未能成事,他說在原有的合一方式以外,「若心靈轉向社會、生命或人類其他的需要,反而可以使基督徒重新走在一起」。

談到雨傘運動,蕭咏詩說,她曾因對運動有不同立場而與朋友關係破裂。

運動結束後,她決定與朋友修復關係,並認為這是社會和教會現階段需要處理的事情,因為修復也是另一種「合一」。(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