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幼兒教育逾四十載

刊登日期
2014.04.04

(本報訊)信徒朱鄧麗娟新近獲香港教育學院頒授榮譽院士銜,從事幼兒教育逾四十年的她說:「從服務裡看到人應要彼此相愛。」她認為家長要清楚知道子女的需要,給予關愛和照顧,讓兒童快樂地成長。

現年七十五歲的朱鄧麗娟是前香港明愛扶幼服務協調總監,這次獲榮譽院士銜肯定了她過去在社會上所作的貢獻。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她最記得已故明愛總裁力理得神父的一句話:「我們要向小朋友學習。」她解釋:「因為孩子思想純真、直率,從他們的行為可反思個人的不足。」

生於小康之家的朱太,在嘉諾撒聖瑪利書院讀中學時信奉天主教。中學畢業後,她在天台學校任教一年,隨後報讀社會福利署舉辦的「基本兒童福利課程」,於一九六二年獲社署推薦,加入香港明愛,協助明愛在荃灣籌辦第一所幼兒園。

當年只有她和另一位同事負責幼兒園工作,由校園布置、設施、購買玩具、編排上課時間表,以至為學童提供的食物的餐單等也要兼顧,這些生活朱太至今難忘,她說:「雖然很忙碌,但很有滿足感。」

五、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百廢待興,政府鼓勵釋放勞動力,當時不少家長外出工作,以致無暇照顧子女。

身為教師,朱太認為自己同時要擔當社會工作,要在課餘探訪家庭,遇有經濟困難的家庭,便代他們的子女申請減免學費,「當時每月學費只是十五元,但仍有不少家庭無力支付。」家訪時,她見過一家八口只住在一百二十平方呎的地方;亦有父親患肺病,母親每天背著嬰孩到墳場乞討。

而令她立志從事學前教育工作,始於她在天台學校任教的時候,她看到小孩因缺乏父母照顧而產生嚴重的行為問題;在孤兒院實習時,有孩子不斷哭泣,又或把玩具掉進廁所,這些片段令她感受深刻,她說:「小孩的破壞行為只為引人注意,幼童的成長階段最為重要,若失去親人的照顧和愛,會有很大影響。」

一九六六年,朱太接觸到德國籍的法蘭根女士(Gertrude Frenken)(首任明愛扶幼服務協調總監),從法蘭根身上找到她的幼兒教育路向,「她向我介紹每件玩具背後的理念及教育意義;從她身上,我學會怎樣令小朋友快樂,包括給予他們愛和尊重。」她說,當時她在香港仔聖高弗烈幼兒園工作,學生多來自艇戶,好些更是聾童,或長滿癩瘡,但法蘭根會一視同仁對待他們。

「我們要彼此相愛」(參閱若十五12)是她視學前教育為信徒使命的格言,「對小朋友要有愛,陪伴兒童發掘興趣,引領他們進行探索和尋求答案,會得到很大的成功感。」

育有三名女兒的朱鄧麗娟,在女兒學前已讓她們選擇自己的興趣,並把自己的育兒經驗應用於幼兒教育上。現時兩名女兒從事美術設計,另一名是職業治療師,她相信自小培育女兒堅持目標,給予愛心,才能成就她們今日的發展。(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