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
上月出席了慈幼會張心銳神父的晋鐸彌撒,在和平禮的時候,我經歷了「心動」的一刻:當他和他從青少年時代一同尋找聖召的澳門教區劉偉傑神父擁抱祝福時,他們相伴同行、尋找主踪、回應召叫的奮鬥歷程,也從彼此的感動中表露無遺!這份「相伴」,這份「互勉」,也為不少現正追尋聖召的青年立下榜樣,正如在本主日福音中,主耶穌派遣門徒出外傳教時,也不會是孤單的一個:「耶穌叫來十二門徒,開始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谷六7)。
在這之前,門徒們仍是和主耶穌在一起;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一段時間,體會到主耶穌如何與周遭有需要的人分享生命。
因此,主耶穌便派遣他們出外傳教,如同主耶穌一樣為近人分享生命!門徒們也許明白到這次派遣並非容易的事,因為他們要面對被拒絕、迫害、考驗和挑戰!這一切他們與主耶穌在一起時亦曾經驗過、在主耶穌的教導中有所聽聞;然而,他們對要所行的仍感顫抖:「在路上除了一根棍杖外,甚麼也不要帶: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在腰帶裏帶銅錢;卻要穿鞋,不要穿兩件內衣。」(谷六8–9)其實,這些門徒在決心跟隨主耶穌時,已經知道祂所過的是如何貧窮的生活、他們是如何在漂泊中與主共同努力:「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路九58)!但是,當他們自己真正要承擔這份使命時,仍然會感到懼怕!因此,主耶穌才兩個兩個地派遣他們出外。同時,這樣的派遣亦意味著主耶穌並不是同時將所有門徒派遣出去,而是按照他們的能力、他們已準備的程度為標準。此外,二人為一組便能達到彼此鼓勵的目標;因為,當一個人在孤單旅程中,所要面對的阻礙、危險、引誘實在不少;但當二人同行時,彼此的鼓勵支持、弟兄間的規勸、共同辨別及面對困難…等,亦加強了回應使命的能力及熱誠。
我每年五月都會進行一次「玫瑰經朝聖」,就是從一所聖堂開始,誦念廿端玫瑰經到另一所聖堂,其間走過大街小巷,為有需要的人祈禱。在過去十年期間,我均與一位神父一起誦念,但今年卻與一群青年人一同祈禱。其間,我深深感受到彼此的支持及鼓勵,因為在祈禱中所浮現的挑戰並不是孤單地面對,而是彼此在祈禱中相互的支持著,並交付給至美善的天父!
主耶穌在派遣門徒出外時,向他們指出所需具備的條件。這些條件看似是外在的,實在是要陶成他們內在與主的關係。首先,門徒需學習不要太依賴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而信靠天意:「天主能豐厚地賜與你們各種恩惠,使你們在一切事上常十分充足,能多多行各種善事」(格後九8),當人服膺天意時,天父便會給與他所需要的恩寵。同時,當人在簡樸中生活時,他們便能免除不少分心走意,而能專心從事牧靈的事工。試想想:現今世界資訊科技相當發達,人對事物的掌握似乎較容易;但是,很多人的內心卻未能得到應有的平安!因為他們擁有的世物愈多,他們害怕失去的恐懼亦愈大;因而,他們對享用世物變成是理所當然的,而缺乏了一份感恩的心!如此,他們或許會忘記分享的重要性!因為,天主賜與的一切是希望每一位受造物能透過相互愛的分享而達至圓滿!若我們只追求個人的滿足而忽略他人,我們便失掉天主所賜的「慈悲」!
故此,主耶穌亦願意門徒們在傳教事工上接受別人的接待:「你們無論在那裡,進了一家,就住在那裡,直到從那裏離去」(谷六10)。但是,這份接待並沒有包含一些選擇的元素,為能排除門徒因優次的選擇而造成不少的紛爭。其實,主耶穌在派遣門徒時,要求他們不要依賴世物、不要為生活作選擇的優次,是要他們不要產生自我價值的優越感而製造分裂。若我們反思今日世界的局面,也許是因為太多個人主義、太強選擇性優次,而形成意識形態的分裂。因此,教會為能與世界「相伴」,必須強調平等、互愛,以修補撕裂的關係!正如門徒被派遣到世上所做的:「出去宣講,使人悔改,並驅逐了許多魔鬼,且給許多病人傅油,治好了他們。」(谷六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