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時刻
生活在現今的社會,每天生活的節奏,均是一個約會接著另一個,中間空閒的時間不多。當一天過去的時候,身心帶著的只是一個疲倦的身軀,卻未能體會到一天生活中有那些得著?我們也許願意為生命安排一些休息時間;但是,可能也是一些另類學習,我們總希望從經驗的體會中明白箇中的意義!我們會否為自身的生命安排一段完全空白的空間,讓自己能坦然地與主密談!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主耶穌在門徒向外傳教回來、向祂滙報有關情況後,祂亦鼓勵門徒找一片空間為能休息:「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谷六31)如此,主耶穌對他們在使徒工作上的辛勞作出認同,亦為他們彼此間提供了一個分享及互相支持的機會。「與主同在」常是有效宗徒事業的基本條件,亦是作為跟隨主耶穌的信徒恆常反省的態度!因為,當主耶穌召叫門徒,「為同祂常在一起,並為派遣他們去宣講」(谷三14),且向他們指出:「因為離了我,你們甚麼也不能作」(若十五5)。
當今日社會講求功效化、效率化時,人的生活便成為了「事效」的奴隸:我們是否願意成為金錢的奴隸、物質的奴隸?正因如此,很多人便以工作、進修來填滿生活的空,間對身體缺乏關注;因而,形成很多疾病年青化。最終,人未能享用了天主所賜生命的恩寵,卻賠上了生命!面對這現象,社會上便出現了一片健康產品的市場價值;無論是運動、食品均標榜健康的功效。在這種氛圍中,人便好像活在生命的恐懼之中,而未能完全欣賞到天主創造的美善!因為若人只偏向某一方面生活,則影響了生命的整全發展,在成長上亦未能完全整合!正如福音中所記述:「他們便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谷六32),主耶穌渴望門徒能得到憩息,因為「荒野」一方面是試探的地方,另一方面亦是獨修、與主相遇的恩寵之地。
其實,在面對生活上如此眾多的挑戰,我們實在需要更密切地與主同在,經驗到祂常帶領我們,亦需要培養個人對天主的渴望和信賴。在靈修生活上,我們為自已製造一些「神聖時刻」,為能經驗與上主的相遇。在每天繁忙的工作日程中,我們能否安排一段時間作靈修:十五分鐘閱讀聖書、十五分鐘的靜默。聖書可選擇一些聖人傳記或靈修著作,閱讀時不需追求理性的了解,卻渴望能進入如同作者的靈修狀態,與主契合。這是開放內心讓天主聖神帶領,為能配合天主的恩寵。閱讀聖書後的靜默便是這恩寵的時刻;因此,不要追求得到甚麼,只需如同聖經中的瑪利亞,安坐主的腳前,聆聽祂在你心中的細訴!最後,若有可能,你可寫下你的體會作為每日的「靈修日記」。如此,若能持之以恆,你便能體會到天主恩寵在你生命中的實現,使你的日常生活充滿屬神的生命力。
此外,在靈修生活上亦可安排一些退省的時間。雖然,很多堂區亦會安排一些「一日避靜」或「兩日一夜」的避靜,但大多是團體性、講道式的避靜。當然,這些避靜亦會增添信眾的神益;但若你渴望與主有更深入的契合,亦可考慮一些較長時間、多天的指導避靜。這些避靜必定要求避靜嚴守靜默,並於每天作多次的聖經默想及默觀祈禱、透過與避靜神師的面談,辨別天主的旨意。如此,這多天的避靜便成為你與主親密結合的「神聖時刻」!
如同主耶穌乘船到了荒野,見到已來到的群眾,便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谷六34)。
每一位避靜者都是帶著一份渴求,願意開放自己的內心,為求得上主的恩寵。他們將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經驗放下,坦然地面對天主。他們謙遜地承認自己的不足,渴求天主的憐憫和寬恕。如此,當他們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時,天主的愛便傾注在他們心中,使他們能以「被愛罪人」的身份,與主同行。同時,藉著默觀天主聖言,避靜者更能藉著這份契合,領悟到生命的出路而願意悔改皈依,並在日後的生活中承行主旨。
因此,這「神聖時刻」實在是我們生命的寶藏:我們能發現自己、交付自己、轉化自己,而達致與主結合,邁向真理、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