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元導向的精神健康服務

期數
3727
刊登日期
2015.07.24
作者
李緹瑩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7 月 26 日

筆者一直關注香港精神健康服務,得悉醫院管理局及社會福利署共同編訂的《香港成年人嚴重精神病患者個人化復康支援服務框架》於六月出版了,及會進行諮詢至八月三十日,諮詢時間很短,故筆者唯有盡快閱讀諮詢文件,對文件以復元為導向的理念非常認同。

文件採納了「倫敦南部和莫茲利國民保健服務信託基金會」及「倫敦西南部和聖喬治精神健信託會」(2010)所述復元的核心價值,作為未來服務模式的依據,包括:希望、自主自決及機會,亦強調復元不限於「疾病復元」,亦包括「個人復元」,即使患者未能消除所有病徵,仍能建立有意義的人生。

文件繼而提出實踐復元為導向的服務模式須具備五個重要元素包括一、評估病人的需要及風險;二、服務之間的協調和合作;三、質素保證、服務評估及資歷認證;四、充足的人手;及五、服務使用者的參與。

筆者覺得首三個元素在文件有較多的著墨,而第四及第五元素卻較少討論如何回應復元為導向的服務模式,首先是關於人手方面,內文有建議每位個案經理在同一時間跟進4060名嚴重精神病患者,但卻完全沒建議精神科醫生的人手。

依筆者前線經驗,絕對肯定精神科醫生在病人復元扮演重要的角色。精神科醫生人手不足也不是新事物,上年有醫生在報章撰文提及每位覆診病人診症時間只有九分鐘,在這麼短的診症時間,哪有空間和病人商議個人復元計劃。

對於醫生人手比例,在二○○七年《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就精神健康政策向食物及衛生局提交的報告》建議精神科醫生與人口的比例應為1:16,000-19,000,而二○一四年統計處公佈人口數字為7,264,100,即應需要454位醫生,但根據二○一五年三月醫管局的數字只有338位醫生,有嚴重不足的情況。

諮詢文件參考的英國文件也提及就業在個人復元亦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諮詢文件也是隻字不提職業治療師人手也很少,根據二○一五年三月醫管局數字只有241位,而政府在推動僱主聘用精神病康復者的工作亦不太得到正面回應,所以空有復元的理念,而不投放額外資源於增加人手,不能真正實踐復元為本的服務模式。

最後一個元素,文件中,服務使用者的參與的討論也令人失望,文件中有提及聘用朋輩支援員,亦肯定他們的成效,但亦沒建議聘請比例,甚至仍在考慮是否納入正規職員人手,當中亦沒有討論如何建立機制保障病者在復元過程中自主自決。

 

筆者建議諮詢文件應交代服務現存人手及數字,才能討論服務如何規劃,在討論服務使用者參與亦須讓更多病者參與諮詢,所以必須延長諮詢及安排更多服務使用者諮詢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