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會的獻身生活】協助夜青的獻身者

期數
3727
刊登日期
2015.07.24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7 月 26 日

坊間有「邊青」或「邊緣青年」的講法,於我而言,其實沒有「邊青」,而只有被排斥到邊緣的青年,他們是在困難或危機中的青年。

他們究竟是甚麼人?在哪裡?最常聽到的,或許是「夜青」。他們因著不同的理由,晚上在街頭流連,不願回家。筆者曾經有一段時間在深宵外展隊實習,凌晨時份在港九新界的街頭、屋邨、公園接觸不歸家的青年。

不要幻想一個初出茅蘆的「修士仔」可以幹甚麼大事業,鼓起勇氣走過去,打招呼然後沒話題是平常事。老實說,在街上與青年交談,除非穿著神職的衣服,也鮮會談到「我是一個修士」,更不會手執著一本聖經講道理。「檸檬」吃多了便會習慣,硬著頭皮、友善地打開話題,談談平日的生活、興趣,坐在公園一起玩啤牌。有時也會遇到一些需要危機介入的青年,如:和家人爭執而離家出走、被家人趕出街,那時便要安排緊急的住宿服務。

與這班愛流連街頭的青年相處,首先要克服的是自己固有的想法和做法。我們或者有很多勉勵的說話或做人道理想跟他們說,認為他們可以這樣,應該這樣,我們的語氣逐漸變得說教,希望他們成為我們心中的青年榜樣。如此,我們很快便會感覺與他們格格不入,又憤慨自己無能力改變他們。

關鍵還是一份開放接納和聆聽的態度,才能開展心對心的交談,其實在他們強悍的外表底下是經歷過希望和失望的心靈。「天主的看法與人不同: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撒上十六7)放下判斷,聆聽他們的故事、喜怒哀樂、夢想與失望。當然這樣還不足夠,為能更深入地幫助在危機中的青年,需要有創意地建立了不同的服務平台,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帶來生命的轉化。

時常強調「走到邊緣」的教宗方濟各曾經對我們修會會士說過:「走到被邊緣化的青年人中需要勇氣、成熟的人格和許多的祈禱。」獻身者的內修往往是隱藏的,但亦是最重要的,因為可由此引發和支持一切的行動。

是耶穌基督的愛摧迫著我們尋找那遺失的一隻羊,藉著會士的生活見證、切合青年現況的宣講和愛德服務,潛移默化地將耶穌基督喜樂的福音帶給他們,使他們獲得「更豐盛的生命」(若十10)。

「獻主於聖殿」畫像將於八月十至二十三日由安貧小姊姐會接待。該會聖若瑟安老院(上水保健路18號)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節)晚七時半至八時半舉行燭光遊行;聖瑪利安老院(黃竹坑惠福道2號)則於八月十六日及二十三日朝十一晚五舉行活動,內容包括朝拜聖體、晚課、聖體降福,八月二十二日(聖母元后)晚七時半至八時半舉行聖母加冕及誦念玫瑰經。

 

• 教區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供稿    
Facebook「獻身生活年-香港」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