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警句

期數
3727
刊登日期
2015.07.24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7 月 26 日

據說蘇格拉底時代的雅典德爾菲神殿上刻著兩句警世名言。一句是廣為人知的「認識你自己」,另一句則是「凡事勿過度」。前句說的是人貴有自知之明,後句是要把知變行,勸人約束自己別做蠢事,因為真理說過頭往往便成謬論,留意這後一句的人便不多了。「認識你自己」的最著名故事出自蘇格拉底,他一生尋求智慧,卻從不以智者自居。當時有人向神壇求問,有沒有人比他更有智慧?神諭答稱再沒有別人了。蘇格拉底聽了十分困惑,便去造訪許多號稱最有智慧、最有學問和最手藝非凡的人,發現這些人在各自的專業裡本來都有相當不俗的認知,但出了自家的專業範疇,卻還以為世上沒有哪些事情自己不懂。求教的人愈多,便發現號稱最有智慧的人,其實最不聰明,因為他們自以為是。於是他便得出這結論:「神其實是說:唯有像蘇格拉底那麼知道自己的智慧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在他活著的時代,辯士橫行,人們常鼓其如簧之舌,賣弄邏輯技巧,把白的說成是黑的,黑的說成是白的。蘇格拉底和他們不同,他立意清理觀念,這是艱巨的工作,其方法不是坐在書齋裡冥思苦想,而是和人聊天,審查每一觀念,使定義更充實合理,但永遠不下結論。他有許多有趣的傳說。其中一則是:有學生向蘇格拉底請教演講術,為了表現口才,他滔滔不絕地說了許多話。蘇格拉底一言不發,待他停下來,便要他繳納雙倍學費。青年驚詫地問:「為甚麼我的學費要加倍呢?」蘇格拉底說:「因為我得教你兩門功課,一門是怎樣學會閉嘴,另一門才是怎樣演說。」蘇格拉底雖然有許多學生,卻從不收學費,這傳說當然不確,但足以活畫了他幽默和討厭人誇誇其談的特性。

人有自知之明很難,學會閉嘴更難,讀過兩本書的人尤甚。沒有一位在輿 論市集上口若懸河的人不以為自家月旦他人的大作不是醒世良言,但讀來常為作者的臉皮擔心,若被攻擊的人也一般見識,水兵對水手,對罵便如泥漿摔角,好歹難分;若被罵者真有道行,只要回問幾句,振振有詞很可能會變成無地自容。昔人云「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讀過兩本書的人,難道就不該學點君子風範?

時下的香港,先知滿街,可惜沒有幾篇大塊文章真把問題說到點子上。在蛙鳴一片的日子,不免想念百靈鳥的清新歌唱,便常想起文首提到的德爾菲神殿上刻著的那兩句話,也想起魯迅說過「我確時時刻刻無情地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也許後人會以為他兩者都做得還有許多紕漏,但起碼的儆醒,難道不是操筆者都該有的嗎?

 

 

廣告